人物名片
王世利,1965年生于遼宁,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山水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山水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理事、辽宁东方书画院副院长、黄河壶口瀑布绘画创作代表性人物。
2006年被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画家”。用十余年时间多次赴黄河壶口实地写生、体验生活,创作了大量黄河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创立了自己的黄河画派。
近年来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和国际美术交流展,并荣获各种优秀奖项。出版多部个人画集,发表大量报刊杂志;举办个人画展;参与献爱心等公益活动;网络、电视多次给予报道。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博物馆等重要机关收藏,并作为国礼赠与国际友人。
自然,永远是艺术家讴歌的主题。它永恒而多变的生命体征,给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崇尚写实的我,几乎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寻找震撼自己心灵、契合自己趣味的景观,是我始终的追求。
那一年去山西临汾写生,我爱上了壶口。那波浪滔天、一泻千里的气势,那雷霆万钧、所向披靡的气魄,仿佛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脚步,一下子走进了我的心里。此后,我一年四季都要去壶口写生考察,感受它在春、夏、秋、冬里的不同变化,细心观察瀑布般的河水自天而降时,那动态的湍流所形成的肌理。时间久了,画壶口便有了一些心得。
九曲黄河,从源头巴颜喀拉山一路走来,蓄千里之势,聚万钧之力,穿峡破谷,浩浩荡荡,到了壶口,河床由四五百米宽骤然收缩为四五十米,倾泻而下,形成了“悬流千丈、雷奔电掣”的奇观——黄色大瀑布。因其形如巨壶倾汤,故曰“壶口”。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壶口的水会呈现不同的水流变幻。它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水的千姿百态,摄人魂魄,蔚为壮观。为了塑造黄河雄风,我倾注了十余年的精力与热情。记不清多少寒暑流连于黄河壶口,观其形、闻其声、赏其势,只见滚滚黄河倒悬倾注,“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每一次与之对语,都是一种震撼、一种洗礼,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油然而生。
随着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我画壶口有了自己的角度。黄河水那磅礴翻滚的气势,如今在我的笔下有了独到的表现。为了“得其形而贯其气”,我研习了多种表现手法,用传统的笔法塑造历尽沧桑的岩石,力求墨色厚重;为了忠实地描绘泥沙俱下的黄河,我采用大量的赭黄类颜料画河水,这种颜色看上去充满“火气”,但它准确而贴切地表现出咆哮感,呈现了一种真实而略带扭曲的美;我精心调整岩石之间的关系,前后、聚散、大小,突出险、奇、正等地貌特征,调动干、湿、浓、淡,以色度变化完成水色交融、水势千变万化的韵律,把握水的动感和质感,让岩石与水产生刚柔对比。从审美角度,它有一种夸张的真实,但正好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真理。
从事艺术创作需要才情,更依赖于苦修与妙悟,实无坦途,故我常有瓶颈之困。我的作品虽于世纪之交屡屡入选大展或获奖,但如何再进一步、更深一层,仍是难关。邓以蛰先生在《艺术家的难关》中,对艺术家的灵性、境界、修养与自然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也给了我不少启示。我深知,艺术创作需要探索,更需要思考。如今,我正在致力于在准确的写实与浪漫的写意之间找准自己的方向,“不滞于手,不碍于心,不期然而然”是我最终追求的目标。我会努力奋进、虚心学习,继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冲破这一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