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
【摘要】声乐作为一门重要的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将音乐的说话表达和感情融合,发现艺术作品深层的魅力,传递表演和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文章列举了马勒的作品《流浪者之歌》,并进行了演唱分析。
【关键词】马勒;流浪者之歌;旋律;演唱
马勒作品《流浪者之歌》这首歌的采用的是中板,区别于慢板和快板,中板主要包含的节奏是具有较多层次变化的,在歌曲的呈现中,将各种混合节拍贯穿全曲,这种不规则的节奏的使用,就能将感情的跌宕起伏在乐曲的表达中能够增强歌曲整体的戏剧张力。在没有任何前奏的情况下,直接进入第一句式的手法这就是作者深刻体会和感受了诗歌所要传递的感情之后,将复杂激动的心情与乐章相结合的体现。通过变化的和声和节奏还有不同的曲调连串,来推进乐曲的发展和推进,实现整体作品的气势的展现。
歌曲的第二句相比与第一句,音调相对丰富,伴随着感情的延伸发生变化,在这句歌词中采用了两个断句点,仍然是发挥的强调作用,突出的是渲染歌词中和主题中的悲凉与感伤情怀。接下来的歌词,是在原有诗歌的基础上,采用了词曲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的。这个乐章是整首曲调的一个核心的部分,这个乐章整体都奠基于“固定低音”,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了旋律与和声的变化,在乐器的配合下整体呈现出一种气势恢宏之感。
在许多声乐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都能欣赏到不同感觉的节奏特点。因为,艺术作品节奏特点具有其特殊性,有很好的配合性和融合性,能够和情感思想配合,呈现声画和谐的场面,能够涵盖语言、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在作品《流浪者之歌》的开头,那段曲调的节奏使用,就颇为巧妙,随着韵律和节拍,能将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就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吸引到受众,将作品欣赏下去,引导观众思绪跟随其发展。就是展现了豪放精神、勇敢无畏、热情奔放、率性爽朗。歌词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与歌曲的情感思想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也能够成为审视标准。
在作品结束的尾段以钢琴伴奏为主,而演唱部分则很少。一段余音绕梁的回味感也主要是在律动的节拍中呈现出来的,可以起到收束歌曲,提示作用,并且还有铺设悬念,引发思考的作用。其曲调平缓而接近口语,句幅紧凑、节奏规,钢琴伴奏曲整体气势恢宏、情绪和节奏变化莫测、细致精巧;在作品《流浪者之歌》中也随着歌曲发展需要,不断地衬托声乐作品,这些声乐作品节奏特点演绎都是为了服务作品而设计的,它们或者起到推进作用,或者起到渲染作用,或者起到引起共鸣的作用。一个完整的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钢琴的配合和烘托,这也是钢琴在声乐作品会上广泛使用的原因。这个乐章呈现的音乐特点就是一种典雅和古老的美感,在整体的旋律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相对凝重的氛围和感受,但是这种曲调和音乐特点在整体上都使得整个乐章具有其他曲调所不能比拟的美感。
在这两句歌词中,整体也是一种较为缓和的音调娓娓道来。在这部分歌词的处理中采用的停顿手法就是句末停顿和小停顿的方式,通过延续拍子以及延续小节音符的方式来体现,在这个停顿的强调中,突出的是现实主体。通过图例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旋律在适应歌词长度增加的基础上做出了扩充和延展。在音乐的处理上主要采用了弱起、大跳以及乐句的高点音这三重手法来加强。在这部分的歌词与音乐的处理上主要是将两句歌词做了重复,而感情在一次又一次的基础上叠加和升华。事实上,作品本身就是音乐与伴奏的结合,有了节奏、音乐的重要发挥,还要重视伴奏的重要性。伴奏的不可或缺在作品演奏中的表现也是十分明显的,根据乐曲中和声的变化来不断更换吐字发音以及力道和速度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
《流浪者之歌》旋律发而为声,主题思想的轻重,都可以轻松和简单得到体现。旋律的表达在《流浪者之歌》中就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影响到整个作品的张力呈现。整个歌曲的完美呈现不是简单地依靠演唱技巧来实现,更多的是要通过利用好歌曲曲调的变化、节奏以及韵律呈现的不同特点、音响的变化等来实现歌曲整体情感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整体性的配合才能保证歌曲情感的完美呈现和艺术表达。这样将歌曲的感情表达和演唱技巧的完美融合,实际上也就实现了作品的二次创作,使得受众更加有力地感受来自音乐表演的无限的魅力。
声乐作为一门重要的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在演唱中对于歌曲、演唱者等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将音乐的说话表达能和感情融合,发现艺术作品深层的魅力,传递表演和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毫无疑问,这也正是音乐巨大的优势所在,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对情感美的追求丰富了音乐表达的艺术魅力,增强了它的持续生命力。在音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是对于情感美的追求将会是其不断发展和强化的重要支撑和力量,艺术表演不过分写实,重神韵,重意趣,崇尚情感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审美传统。在今后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继续重视音乐艺术表达对于情感美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