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楠等
摘 要:试验选用90枚肉杂鸡种蛋,将肉杂种蛋按蛋形指数大小分为3组, 在相同条件下孵化。结果表明,3组肉杂鸡种蛋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肉杂鸡种蛋的蛋形指数在1.25~1.30和1.31~1.37范围对孵化效果较好,蛋形指数在1.19~1.24这个范围的孵化效果较低。说明在实际孵化生产中对于适宜的蛋形指数种蛋选择范围可以适当放宽。
关键词:肉杂鸡;蛋形指数;孵化率
肉杂鸡是适应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杂交鸡种,用肉鸡公鸡做父本,蛋鸡母鸡做母本,未经过系统选育。目前,肉杂鸡的饲养量逐年增加,以其成活率高,雏鸡便宜,生长速度较快,作为童子鸡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填补了肉鸡市场的空白,深受养殖户青睐。关于肉杂鸡种蛋孵化效果如何,未见相关报道。禽蛋的人工孵化是现代家禽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现代家禽快速繁衍的唯一方法,在家禽的繁殖和生产经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提高禽蛋的人工孵化技术和孵化效果已成为现代养禽业经营的主要手段和盈利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如何提高人工孵化技术及探讨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对指导养禽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种蛋孵化率的因素很多,除了受遗传、饲养管理、营养水平、品种、季节及孵化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还与蛋形指数和蛋重有很大关系。杨宁[1]指出,合格种蛋应为卵圆形,蛋形指数为1.30~1.39。邱祥聘[2]认为,蛋的形态构造如蛋重、蛋形和蛋壳质量等均与孵化率有关,指出最好的蛋形指数范围在1.29~1.39,大于1.39的蛋过长,小于1.29 时蛋过圆,均不符合要求。但蛋形指数因品种而异,不同品种的种蛋所要求的蛋形指数悬殊较大[3]。本试验旨在研究蛋形指数对肉杂鸡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作一初步检验和观察,为引种饲养者提供一些具体的佐证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种蛋来源与保存 供试种蛋来源于秦皇岛昌黎县晨红种鸡场。种蛋按常规方法保存、消毒后把种蛋的尖锐头朝下码盘放置, 库内温度控制在16℃左右,贮藏不超过7d。
1.1.2 孵化器及其他 依爱牌EIFDZ-19200型箱体式孵化机和出雏机,测量用具为游标卡尺、电子秤、照蛋器等。
1.2 试验设计 随机选取同一批次肉杂鸡种蛋,根据种蛋的标准蛋形指数分为A(1.19~1.24)、B(1.25~1.30)和C(1.31~1.37)3个蛋形指数水平,一共分为3组,共360枚种蛋。
1.3 供试种蛋孵化期管理 将选测编号的种蛋码盘装入孵化机。按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14g、甲醛溶液(40%)28ml密闭熏蒸消毒20min。自种蛋入孵起每2h翻蛋一次并观察记录温、湿度情况,孵化室的温度必须控制在20~24℃,防止由于室内温度过低使种蛋温度变化过大导致对孵化率的影响。入孵第6天头照,按正常剔除无精蛋、死胚蛋,中间定时抽检,做好记录。19d移盘,随该批孵化生产一次性出雏,统计健康雏、弱雏和毛蛋的数量,做好记录。最后,计算出各试验组的孵化成绩。孵化期管理见表1[4]。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本试验蛋形指数为蛋的长轴与短轴长度的比值。用游标卡尺测量蛋的长轴和短轴,求出蛋形指数。根据孵化记录统计各组受精蛋中死蛋、无精蛋、出雏数量并计算受精蛋的孵化率。
1.5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初步处理后,采用 SPSS17.0 进行T检验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形指数分布 供试种蛋中,蛋形指数最小为1.19,最大为1.37。大部分种蛋在1.19~1.24及1.25~1.37之间,其中分布在1.25~1.37之间的种蛋占1/2,相对于该批供试种蛋蛋形指数的平均数而言,1/2的种蛋属偏圆的范围。见表2。
2.2 照蛋结果 由表3可见,A、B、C三组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1~6d胚胎死亡率分别为90.1%、95.5%、94.1%和7.6%、2.4%、6.2%;经统计分析,三组间种蛋受精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以B组最高,依次为B、C、A;B组与A、C两组1~6d胚胎死亡率差异不显著水平(P>0.05),其中B组最低,依次为B、C、A。试验结果说明蛋形指数对受精率和死胚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视情况而定,本实验结果说明A、B、C三组范围内的蛋形指数差异不显著,但从表3的数据来看,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的组别排列为A、C、B。见表3。
2.3 孵化成绩 表4表明,A、B、C三组受精蛋孵化率为76.9%、88.1%、87.5%;入孵蛋孵化率分别为69.1%、84.1%、82.4%。经t检验分析,B组和C组分别与A组差异无论在受精蛋孵化率水平上还是在入孵蛋孵化率水平上分别为差异不显著水平(P>0.05);这说明在A、B、C三组之间种蛋入孵蛋孵化效果差异不大,B组孵化效果相对其它两组要好些,说明本批种蛋大小相差不算大。见表4。
2.4 出雏情况 表5表明,A、B、C三组健雏率分别为80.0%、94.6%、85.7%。经t检验分析,B组与A、C两组间差异分别达到不显著水平(P>0.05);而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蛋形指数在1.25~1.30范围的种蛋孵化健雏率较其他两组高。在孵化工作实践中可参考蛋形指数选择种蛋。
3 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见,蛋形指数对孵化率有一定影响,正常蛋形指数范围内的种蛋孵化效果最好,蛋形指数过大或过小的种蛋都会降低孵化效果[5]。并且种蛋蛋形指数对种蛋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着种蛋的孵化率及雏鸡品质。王春林[6]提出,蛋形要求正常的卵圆形,蛋形指数要求1.32左右最佳。张伟[7]指出,罗斯蛋在1.28~1.42之间孵化率较高, 圆形蛋比长形蛋稍好。魏忠义[8]则认为,蛋形指数在1.30~1.40间的种蛋孵化率最高。以上观点均从定量和定性方面说明蛋形指数对种蛋孵化率有一定影响,均与本试验结果相符。本试验条件下蛋形指数在1.25~1.30和1.31~1.37范围对孵化效果较好,种蛋受精率分别达到95.5%、94.1%,受精蛋孵化率为88.1%、87.5%,入孵蛋受精率为84.1%、82.4%。这就意味着在实际孵化生产中对适宜的蛋形指数种蛋选择范围可以适当放宽,这与宋远见等[9]研究的结果一致。本试验蛋形指数在1.25~1.30范围健雏率最高,为94.6%;蛋形指数在1.19~1.24范围死胎率最高,为15.4%,与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受精率低相一致。蛋形指数对孵化率有影响是因为蛋形指数小于1.22的圆形蛋气室较大,孵化前期胚胎感温和孵化后期胚胎散温不良,且水分蒸发快,后期往往因为缺水而导致胚胎死亡率增高;蛋形指数大于1.48的种蛋,因为气室小,孵化后期因新鲜空气不足或鸡胚不易转身破壳而窒息死亡[10]。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充分了解蛋形指数的标准范围,正确运作,把影响孵化效果的因素降到最低点。解决办法有二:第一,定期确定掌握蛋形标准,让种鸡饲养员在初选及拣蛋过程中,剔除非标准蛋形的种蛋;第二,定期确定掌握蛋形标准,让孵化员在种蛋码盘时再次及时地将非标准蛋形的种蛋剔除[11]。总之,在入孵前很好地控制蛋形的标准,对提高种蛋孵化率及雏鸡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本次试验条件下蛋形指数在1.25~1.30和1.31~1.37范围对孵化效果较好,蛋形指数在1.19~1.24这个范围的孵化效果略低,说明实际孵化生产中对适宜的蛋形数种蛋选择范围可以适当放宽。
参考文献:
[1] 杨宁.现代养鸡生产[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1-11.
[2] 丘聘祥.家禽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43-81.
[3] 苏世广,许月英,秦浩亮,等.蛋重和蛋形指数对乌骨绿壳蛋鸡种蛋孵化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2):232-233.
[4] 张慧君,李福林.蛋形指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65-66.
[5] 孙宏君,刘冰.蛋形指数和蛋重对海兰褐蛋种鸡孵化效果的影响[J].中国家禽,2010,32,(4).
[6] 王春林.中国实用养禽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31.
[7] 张伟.实用禽蛋孵化新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1-12.
[8] 魏忠义.肉鸡生产与经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40-47.
[9] 宋远见,张芳,陈彦,等.蛋形指数和蛋重对罗曼褐壳蛋鸡种蛋孵化率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5):565-566.
[10] 王庆民.家禽孵化与雏禽雌雄鉴别[M].北京:金盾出版社.
[11] 田艳玲,张敏.蛋形指数对种蛋孵化率的影响[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