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情况 2014年4月上旬,淮安区一肉鸡养殖户冯某饲养的22日龄12000只肉鸡发生以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咳嗽、流鼻液、气管啰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冯某曾先后使用强力霉素、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未见明显效果。笔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为慢性呼吸道病。现将该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精神萎靡,羽毛松乱,食欲减退,蹲伏一隅,不愿走动,流浆液性和粘液性鼻液,打喷嚏,鼻孔周围和颈部羽毛多被沾污,还表现咳嗽,喘气和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呼吸时气管发出啰音,眼睑和颜面肿胀,眼部突出,病重者由于眼球受挤压,发生萎缩,造成一侧或两侧眼睛失明。鸡体生长停滞,逐渐消瘦。
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鸡,可见鼻腔、框下窦粘膜水肿、充血、出血,窦腔内充有粘液或干酪样渗出物;喉头、气管内充有透明或混浊的粘液,粘膜表面见有灰白色干酪样物,呈珠状,上呼吸道及气囊呈卡他性炎,气管粘膜增厚;肺脏充血、水肿,并有不同程度的肺炎;胸部气囊呈现纤维素性炎,气囊壁增厚、混浊,有黄色泡沫状液体,严重者,囊壁上附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
实验室诊断 ①涂片镜检:取气管或气囊的渗出液,用姬姆萨氏染色,可见菌体多为卵圆形或圆形,也有的呈大小不等的球状体串连成丝状,呈革兰氏阴性;②细菌培养:取病死鸡的气管、气囊、肺、眶下窦的渗出液分别接种于含有0.9%葡萄糖的液体培养基中,37℃,5~6d后,培养液变黄,取培养物涂片镜检,结果在气管、气囊、肺、眶下窦的渗出液中,可见到小球状、丝状的菌体。再将此培养物接种于琼脂平板上,37℃,3~5d后,可见菌体细小、光滑、透明、圆形,具有一个致密突起的中心点,用放大镜观察,呈乳头状;③血清学检查:将被检病鸡的血清或全血1滴滴于玻璃板上,然后再滴加等量的染色的鸡霉形体抗原,用火柴棒搅拌涂成约2cm直径的滴液,并倾斜转动玻璃板使之充分混合,在2min内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可确诊为鸡慢性呼吸道病;④药敏试验:采用常规纸片法对上述培养的菌落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对泰乐菌素、壮观霉素、红霉素高敏,对链霉素中敏,对丁胺卡那、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卡那霉素、恩诺沙星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
防治措施 立即隔离发病鸡群,迅速处理病死鸡。立即对发病鸡进行隔离饲养,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鸡舍、饲养用具及受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1次/d,待病情稳定后改为1次/周。
选用高敏药物,及时治疗。选用高敏药物泰乐菌素饮水,饮水浓度800mg/kg,连饮5d,用红霉素按50mg/kg比例拌料,对病情较重者,再用壮观霉素按30mg/kg体重肌注,连用3d,同时对发病鸡群补充多维素,以增强鸡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未表现症状的健康鸡群,用泰乐菌素饮水进行预防,饮水浓度500mg/kg,连饮3d。
加强饲养管理。极力为鸡群营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保证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密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和饲养密度过大而拥挤,要保持圈舍良好的通风和采光,防止贼风侵袭,定期打扫圈舍,定期消毒和驱虫,保持鸡舍内环境清洁卫生和地面干燥,保证提供清洁充足的饮水和新鲜全价的饲料,并注意饲料配合,防止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或减少各种应激。
经采取上述措施后,至第3d病情有所好转,采食量逐渐增加,第4d不再有死亡病例出现,至第6d基本痊愈。
小结 鸡慢性呼吸道病又称呼吸道霉形体病、败血霉形体病,是由鸡败血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障碍的传染病,也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鸡和火鸡最易感染,尤其对1~2月龄的雏鸡最敏感,一旦雏鸡发病,死亡率达30%以上,应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本病可经接触传染,病鸡及隐性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而由带菌鸡蛋传染是促使此病代代相传和传到远处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恶劣的饲养环境以及不良的应激均可诱发此病发生,因此,合理的饲养管理、适宜的饲养环境、定期药物预防、减少或避免各种应激因素以及发病后及时有效治疗,是控制本病的主要环节。
(223200)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王治国,董晓君,陆寿岩,倪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