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珊
【摘要】西北回族音乐文化作品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它既包含了宗教音乐文化,又包含了民间音乐体系中常见的花儿、宴席曲以及回族器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回族音乐形象,因为带有浓厚的回民文化特色,而成为众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文章对西北回族音乐的几种主要文化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西北地区;回族;音乐文化;艺术特征
回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民族独特的历史和社会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回族音乐文化是不同国家、地域文化、音乐风格相互碰撞的结晶。回族音乐不仅继承了阿拉伯伊斯兰音乐的宗教风格,与我国各民族的音乐也进行了融合与交汇,从而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回族音乐文化形象。随着社会艺术、文化的不断变迁,回族音乐在形成传承与丰富发展方面,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演进,其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也越来越丰满。
一、西北回族音乐文化概述
我国西北地区之所以成为全国回族的聚居地,与其发展历史有着深刻的联系,而且回民的特殊历史也造就了其鲜明的民族音乐形象。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族祖先大多来自于阿拉伯与波斯,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高度的虔诚之心,这些回族祖先人群在元、明时期不断增加,并集中定居于我国西北地区,回族音乐也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元末明初,回族人民不断与汉、蒙古、维吾尔族等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了回族人民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情况。回族的花儿、宴席曲等民间音乐开始在明代中期形成并流行。回族的花儿由于流传较为广泛,其调式旋律、曲令以及节奏等都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宴席曲是西北回族人民广泛流行的一种节庆婚宴音乐形式,其内容较为丰富,曲调也多种多样,形式灵活多变,可以进行独唱、对唱、合唱以及问答等灵活的变化。总体来讲,回族音乐能够充分地反映出西北回族传统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使回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更加鲜明。
二、回族宗教音乐的艺术特征
宗教音乐是西北回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回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与回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仪式上,回族人民需要高声吟诵清真言、念《古兰经》等宗文词,其音乐性也在自然进程中呈现出来。西北回族的音乐特征主要为:回族宗教音乐大多采用阿拉伯文,这一点代表着回族人民虔诚的信仰,也保持了原有诗词的美感;宗教音乐采用的主要传承方法是口传心授的吟诵方式,这就造成了宗教音乐在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环境当中存在的差异;回族宗教音乐还具有较为复杂的调式特点,比如微分音、中立音、二十四平均律以及小半音、大半音等;回族音乐在节奏方面也带有一定的乌苏尔特征,这种节奏变化较为丰富、复杂。回族宗教音乐大多源自于阿拉伯语,所以其本身的节奏强弱变化较为明显,同时还具有古典诗歌的长短音节格律。来自于阿拉伯的穆斯林与中国本地的穆斯林以及其他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产生了有机的融合。另外,受地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生活在西北偏远地区的回民们对伊斯兰教的学习,大多依靠自身的刻苦精神来死记硬背,-因此,在吟诵音调方面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向。总体来讲,宗教文化对我国西北回族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也使得回族宗教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对回族民间音乐的创作与研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花儿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花儿的音乐载体
花儿是西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区域性高腔山歌,也是西北一带回族同胞传承与发展起来的山歌品种。花儿这种音乐艺术的内容较为丰富,大多为情歌形式,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由于花儿最早开始于山区田野,这种音乐形式曲调高昂、奔放、粗犷而悠扬,能够充分表现回族人民对自由生活和纯真感情的向往。花儿的得名在于人民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会将事物形容成花,以花喻人、以花抒情。在回族花儿中,河湟花儿最具代表性,它的内容格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民俗音乐词句格式有着一定的联系。花儿的基本格式既具有一定的程式化,又具有一定的多变性。回族人认为花儿不是宽心演唱的歌曲,它是一种愁苦时用来解闷的歌曲。花儿的调式丰富多变,旋律也非常流畅动听。在回族花儿音乐中,六盘山花儿是花儿音乐的一个主要分支,在六盘山地区,人民普遍将其称为漫花儿,六盘山花儿带有一种自然的伤感情绪,是悲剧性艺术特征的典型代表。在调式与调性方面,六盘山的花儿大多采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这两种调式都带有一种暗淡、伤情的特征,将六盘山花儿的忧郁、深沉表现得非常明显。六盘山花儿吸收及融合了河湟花儿、信天游、宴席曲等音乐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发展了独具色彩的山花儿,花儿的小曲、号子等风格多变的花儿令调。
(二)花儿的调性特征
回族花儿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相同,都是人们生活与劳动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大众性,在不断的时代变迁过程中,花儿也演化了不同的音调特点,比如词同曲异、词曲皆不同等,纷繁复杂的音乐音调形式。回族人民喜爱演唱和传播这种带有浓重地域特色的音乐形式。在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过程中,西北回族花儿与西北地区的人文环境、民风民俗以及审美习惯等都进行着密切的融合,这也是西北回族音乐文化艺术特征的根本表现。另外,回族的花儿大多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苦音的调性方式。六盘山的花儿中,就运用了类苦音的呈现类型,比如王洛宾记录的一首《眼泪花花把心淹了》中,就突出了西北民歌、戏曲中所常用的情感色彩。
四、宴席曲音乐的艺术特征
宴席曲是我国西北回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传统曲式,回族人民主要在结婚仪式上来进行演唱。回族的宴席曲无论是曲调还是曲式与花儿都较为相似,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宴席曲也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形式多样,而且其曲调较为优美、婉转,表现形式大多载歌载舞,不仅保留了宋、元时期西北民间小曲的基本风貌,也带有一定的回族民族特色。西北回族宴席曲主要包括了叙事曲、五更曲、说唱曲、散曲以及酒曲等基本类型:叙事曲的曲式结构大多为两句式或四句式的分节歌,虽然也有一些运用到了多句式,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叙事曲大多歌唱的是爱情故事或历史故事,比如《方四娘》就属于典型的两句式叙事曲;五更曲大多以五更作为比兴,内容主要表现了少女的情思、送亲人或新婚之夜等。这种曲子的内容较为花哨,如果主人不容许是不可以演唱的。五更曲的曲调与叙事曲大致相同,比如《五更儿鼓儿哭》;说唱又称为打调,是一种具有回民特色的说唱形式。这种说唱艺术与宴席歌舞交错进行,由一人进行随意的演唱,内容形式具有插科打诨、滑稽风趣的艺术特征。说唱的曲文结构较为自由,词句可长可短,旋律也较为流畅,其代表作如《园子家》;除了以上这些曲式以外,回族宴席曲的散曲及酒曲也各具特色,成为回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回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体系。
五、结论
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族音乐在不同文化视野、不同发展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既独具风格,又多样发展的艺术特征。回族音乐不仅包含了严肃的宗教音乐体系,也包含了较为鲜活的民间音乐形式。这种音乐文化现象不仅使回族民间音乐更具传承价值,也使回族音乐的艺术魅力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