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辉
数学活动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新事物,对广大教师来说,还需要经历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数学活动课是学科以外,由任课教师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全员性、自由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等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它正好弥补了课上因受每节课教学任务时间的限制而使学生的实践得不到充分展示和发展的不足。因此,它不仅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一条光明道路。
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我认为以下几种课型比较适合小学数学活动课。
一、趣味游戏型
这是小学各年级常使用的课型,它取材比较广,趣味性比较强,可以通过学生课前收集素材,以数学故事会、数学童话剧、数学病院等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从很多活动课中看到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他们主动地展示和说明自己收集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增强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增加了阅读量,克服了学科作业中的习惯性毛病,提高了作业质量。
二、动手操作类课型
一般多适用于低年级室内活动课,这种课型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都很强。如“图形乐园”一节活动课上,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形状的学具,摆出了动物、植物、建筑物等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图案,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展示给同学。很多学生都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创意。一名学生展示出“宇宙飞船”后说“长大了我要造个真飞船到月球上看一看”,天真的意趣代表了学生的能力,展开了很多合理的想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再如,“巧摆火柴棒”一节活动课中有这样一题:用12根火柴摆正方形,看谁摆得最多,学生很快摆出了3个、4个正方形,这时我没有急于提示,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发挥集体力量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其中一个小组最先展示给学生的是利用橡皮泥固定的火柴棒正方体框架。这难道不是创新吗?一些学科教学活动中难以理解的,在课堂上又不能充分实验的内容如“圆锥体体积”在活动课上学生通过对不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等底等高的各组形体的体积进行反复实验,从实践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只有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感性的实践认识,为学科教学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这也说明数学活动课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速算、巧算、找规律、解答应用题等均属于思维训练的课型
这种课型多适用于中高年级,主要是使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学习。虽说此类课因思考性强而缺乏活跃的课堂气氛,但许多的趣味、乐趣却在题的本身。如“一题多解”一节课上有这样一题:一队强盗一队狗,两队并作一队走,数头共有35只,数脚却有100条,问多少强盗多少狗?学生单读题,就产生很高的兴趣,反复分析研究,自然能与鸡兔同笼问题联系起来,用几种方法解答了这个问题。又如,在另一节一题多解的活动课上有这样一题:某厂六月份计划生产240台机床,实际上半月完成计划的60%,下半月与上半月同样多,超产多少台?列出了包括“240+x=240×60%×2”这个算式在内的共8种不同的算式,这些解题思路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性。
四、室外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性和实践性,室外活动课为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充分应用和实践体验的机会与场所,把社会、家庭作为数学活动课的空间。如“室外测量”“社会调查”“学具制作”“市场行情”“室外分组游戏”等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调查访问,测量,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数学应用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的能力是综合性的。通过这样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选用合理、简捷的方法处理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综合性课
数学活动课一般一节课内以单项内容进行设计更合适,但针对单元教学之后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活动课大多采用综合课型,如“快乐的旅行车”活动课,以乘车旅行,师生分别扮演列车长、列车员等角色,在快乐的乐曲中进行口算、计算、解应用题,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游戏中疏通了知识结构、明确了算理,同时也受到了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以上几类活动课类型和对各种课型的分析是笔者几年来学习、研究和探索的一点浅显的尝试,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和提高,探索出可推广应用的课型及教学方法。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