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论音乐教育哲学诉求探析

2014-04-29 00:34韩忠岭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政治教育音乐教育

韩忠岭

【摘要】美育论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研究的思潮之一。我国上世纪初叶形成的美育论音乐教育思潮,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哲学诉求。建国后,除了表现为政治教育和德育美育的功能取向外,逐渐转向了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当代素质教育的哲学思想诉求。

【关键词】美育论;音乐教育;哲学诉求;政治教育;德育美育

关于美育论音乐教育哲学思潮,当回溯到清末民初王国维(1877~1927)、蔡元培(1868~1940)时期。其思想核心是以音乐为教育媒介,致力于学生形成美感的教育。在美育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层面,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我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其哲学诉求是偏向了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

一、形成背景与实践体现

美育的教育思潮形成于清末民初时期。蔡元培在《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文中写道:“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的A sthetische Erzie 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实际上,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美育:“有一科而兼德育、知育也,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也,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王国维的美育主张,奠定了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初步基础。然而,王国维毕竟是一介书生,其影响力远不及作为第一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1912年民国元年,上任后的蔡元培提出了美感教育应作为教育方针的主张,他认为,对人的世界观教育,唯有美感教育方能实现,虽然蔡氏的教育思想超越时代,但在当时所提倡的美感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能附和和支持的人却很少,美育思想在这个时代并未形成思潮,至多只能算是先声。

五四时期,由于蔡元培持续地大力推行美育,先后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等一系列倡导美育教育的文章,扩大了美育思想的影响。受蔡氏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鲁迅等人也开始大力宣传和推行,也进一步助长了美育实践的声势。美育思想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在京沪两地相继诞生了《美育》杂志,上海还成立中华美育会组织,成为宣传美育思想的主阵地。与此同时,上海美术院、北京美术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上海艺术大学等艺术类院校纷纷出现,美育思想的引领作用初步显现,美育在社会实践层面有了实施的阵地。至此,美感教育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较为流行的教育思潮之一。

在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思想指導下,艺术类课程以法令的形式确立在学校中的地位,民国教育部1912年公布的《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和《大学令》都对学校唱歌课、乐歌课等形式音乐课程作出了规定,在民国音乐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规定上也更为具体化,具有可操作实践的性质。此外,法令明令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课教学时数,体现出自蔡元培开始的美育音乐教育思潮强大的实践力度和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变化到今天。

二、思想核心与理论基础

音乐教育美育论思潮强调美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音乐艺术的教育途径,以达到人的精神和谐与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素质提高的目的。王国维使用美育一词,在教育上可以说是开现代教育风气之先河,最为主要的是把美育引入教育之中,与德智体三育并驾齐驱,把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立到必不可少的高度,从这一点思想认识来看,美育的核心思想应从教育的本质来探寻。

从王国维的美育言论可以看出,美育思想的核心在于育人本质上,这一点显示出受西方近代以来人本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在美学思想上,王国维深受康德、席勒、尼采等西方近现代美学的影响,而近代西方美学发展笼罩在人本主义哲学的钵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现代教育本质认识的基础。在这种哲学观下,从个体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是不能缺少美育的教育。“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三德。”这种颇具真知灼见的美育观,从王国维开始,就为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石。

另一位美育先驱者蔡元培,与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是统一的,但却比王更进了一大步。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理论研究阶段,而蔡元培却付诸以实践。蔡元培利用自己民国教育总长的特殊便利条件,把美育列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并开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推行。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更是大力发展和推广美育类课程,并明确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发表了《美育实施方法》等论述美育操作性的文章。他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而宗教则是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他借鉴吸收了西方美学理论,反封建、反宗教愚昧,探求民主革命救国的思想,代表了近代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集中在“美育代宗教”中,美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西方康德、席勒的美学,通过美感教育,以培养情感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

三、哲学诉求探析

美育论的哲学思潮,在音乐学科的实践中,最初多限于音乐欣赏,常常与德育紧密结合,其实偏重于音乐的德育功能取向。如早期的乐歌课以唱歌为主,以大众歌曲、战斗歌曲激发民众的斗争精神,唤醒民众的心灵。从清末学堂乐歌开始,乐歌课多以军歌、体操训练歌唱为主,虽然关注到音乐和人的情感陶冶作用,但本质上注重的是音乐的德育功能。

清末民初,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统治,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列强瓜分国土,战火绵延不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黑暗的社会现实,促使有志之士救国图强。王国维最初之所以提倡美育,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应,他选择走的是教育救国之路,针对鸦片毒害国民事实,他提倡美育是为拯救国民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中改造国民精神,是消除鸦片毒害的积极办法。王国维从培养高尚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反映出美育思想出现之初,在哲学观上对教育社会功能的思想诉求。

蔡元培更是大力提倡和践行美育,明确提出“美育代宗教”的口号,竭力强调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使国民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以艺术美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蔡元培在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可见,强调美育是美的情感教育,有辅助德性的作用,陶冶情感,培养健全人格是美育的主要功能。与王国维相同的是,蔡元培也是出于革命救国的动机,走美育救国之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反映出美育论思潮在形成确立时期的政治斗争上的思想诉求。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从社会发展的功能角度看,自清末我国开始出现学校乐歌课,音乐教育就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变革功能。这种社会功能音乐教育的美育思想观念,随着美育思潮的逐渐成熟,功能论的思想观念逐渐占据主要潮流,在战争年代表现尤为鼎盛,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突出的程度不同,最为主要的表现是政治斗争需要的倾向。因此,美育论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是社会功能论的哲学诉求。

清末,维新派发起的教育改革,为了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传统,达到抵御外辱、富国强兵的政治要求,教育是一个军国民教育的时代,这种大教育环境下,开始出现的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襁褓中就打上了政治功能的烙印。虽然自蔡元培开始,整个民国时期音乐教育指导思想都是美育论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具体理论与实践围绕着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而展开与发展,然而美育论在政治功能上的诉求依然明显存在。

民国时期是战乱的时期,阶级斗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想,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必然有阶级性,在这种特殊的战乱年代,无论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甚至是沦陷区的音乐教育都戴上了阶级斗争的枷锁。在国统区,虽然国民政府在《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对美育提出人格培养的目的,强调知识技能学习和国民道德的养成,在理论上是美育的思想,实际上形同虚设,为了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绝大部分学校砍掉了美育类的课程。而在共產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和国统区正相反,美育强调歌咏活动、革命游戏、革命歌曲演唱等来鼓舞斗志,宣传革命,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政治宣传的功能。日本长期入侵中国,在沦陷区更是实行文化统治,音乐教育也沦为侵略和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可见,战争时期的整个大教育环境是这样,对于音乐教育亦莫能外,反映到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上,实际上无论哪个政权统治下的音乐教育,都是彰显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或者说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价值取向是在政治统治的功能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育地位恢复,音乐课回归课堂,音乐作为一门学科,知识教育和发展智力是主要功能。这是美育能开发智力的教育观,实际上也是功能论的美育观体现,音乐教育作为辅德益智的功能在实践中被具体运用。这种哲学思想背景之下,音乐教育的哲学观自然也是凸显功能论的哲学思想,音乐教育在政治功能上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即使在十年文革期间,学校美育几乎完全被取消的情况下,也还有音乐样板戏,来促进实现政治斗争的目的。这是特殊历史时期所应有的音乐教育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初期,音乐教育又回到了育人的功能思想取向上来,20世纪80年代广泛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音乐教育哲学观取向开始转向,这也是跨世纪课改之前,中小学音乐课堂常见到音乐课追求德育功能的原因,譬如教学“龟兔赛跑”音乐欣赏,最后的教学落脚点往往成为对学生德育的教育,音乐教学仅仅成为过程和手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美育论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其哲学思想诉求还是在教育的本质价值方面,注重音乐育人的因素追求,相对忽略了音乐自身的审美诉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素质教育的改革历程,音乐教育的哲学思想从音乐之外的功能取向,开始转向了音乐本身的功能取向,音乐课改逐渐转向追求音乐本体的价值。

回眸上个世纪以来的美育论音乐教育哲学思潮发展,我们可以发现音乐教育表现为音乐本体之外的哲学诉求,用西方美学的理论讲,是他律的哲学观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外显特征:一是以政治斗争和维护政权统治为价值取向,二是个体发展方面的价值取向。这两个特征,在建立新中国之前,主要外显为社会功能的诉求,顺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建国后,除了是政治教育和德育美育的功能取向外,逐渐转向了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当代素质教育的哲学思想诉求。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政治教育音乐教育
论新媒体时代下高中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高校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
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定位
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