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与路径研究

2014-04-29 00:44:03黄浩明
学会 2014年9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政策建议路径选择

黄浩明 等

[摘 要]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社会组织国际化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组织国际化的模式、社会组织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国际性社会组织的人才辖地化和社会组织研究工作在向区域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社会组织国际化的特点等。中国社会组织在国际化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包括法律、政策、国外组织的竞争、国际关系、属地伙伴等因素的限制和社会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治理、领导力、人才专业化、资金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文章相应提出了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路径和五种合作模式,并对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 国际化战略设计 路径选择 政策建议

本课题得到民政部资助(项目编号:2013MZACR001-018),并获得民政部2013年“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部级课题一等奖。课题组其他人员包括石忠诚、张曼莉、王香奕、杨红萍、薛明、杨光、刘银托、陶棋然等。(本刊对此文进行了删节与编辑)

作为社会组织国际化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社会组织国际化与企业的国际化有着相同的特性,即在政治和经济上独立于各国政府、跨国运作,具有总部基地等;但是,其宗旨与企业的国际化有着根本的不同,组织自身是非营利的,是以服务于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的[1]。

综上所述,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有着很多相同点:第一、业务的立足点在国际层面,以在国际社会开展工作为主;第二、组织层面的国际化,包括资金、人才和运作管理的国际化,当然也包括很多不同点,如利益群体、产品和服务的模式、用户对机构的影响力、从业人员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价值观念与文化观念等六个方面[2]。

中国社会组国际化战略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面对中国特有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探索其基本规律对现有的社会组织发展理论和国际化战略有创新的地方,如在社会组织发展理论上如何开展政府、企业的合作;在国际关系中对唯一中心论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创建了一个新的模式。同时,这种研究对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去具有一定的理论桥梁作用,在实践和操作方面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一、社会组织国际化的主要模式

(一)社会组织立足本国,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化、国际性的组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组织在起步阶段坚持以本国为基地,而后逐步向其他国家、地区发展和延伸。

(二)社会组织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参与热点的国际事务,推动社会组织国际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就开始尝试探讨合作的可行性,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开始正式与民间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此外,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都特别重视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纷纷通过成立民间组织中心和网络,召开民间组织磋商会议和合作执行项目等方式加强与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三)国际性民间组织的人才辖地化趋势日益明显

社会组织在各国的办公室开始招聘当地优秀的人才进行运作,传统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均发生了转变。当地优秀人才参与组织管理与项目运作,一方面,扩大了国际性社会组织与本地社会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组织和项目运作的效率,提高了本地社会组织的综合能力。当然,优秀人才逐步从本地社会组织流向国际社会组织的趋势也会给本地社会组织的运作与发展带来挑战。

(四)社会组织研究工作在向区域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社会组织合作领域正逐步扩大

社会组织的研究工作已经从以本国研究为主,逐步发展到跨国研究、跨区域研究和国际化研究。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增加,加速了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交流和合作,研究人员的互动和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支持了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从合作领域来看,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开展慈善和扶贫济困项目为主,转向多领域的多样化合作,项目涉及经济合作、技术交流、环境保护、人权事务、政治领域、妇女参与、法律援助、灾难救助和灾后重建等诸多方面,社会组织国际化的模式多种多样。利用网络结构与国际组织紧密合作,专业人才属地化和参与热点的国际事务,都说明社会组织的国际化进程日益明显,并且正在逐步摆脱发达国家的传统地缘政治的影响,提升了公民社会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二、社会组织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社会组织国际化的发展经历了以国内事务为主到逐步关注国际事务,再到成为国际舞台上真正的倡导者和行动者等三个阶段。国际非政府组织兴起于19世纪,之后的100多年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迅猛,1909年全球各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只有176个,到1954年也只有1008个,到2000年就已经上升到45000多个,其数量增长了250多倍[3]。根据国际协会联盟的统计:截止2011年底,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已逾66000家,并且每年大约以1200家的速度在增长[4]。INGO的快速发展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国际NGO参与全球治理由来已久,早期的国际NGO参与全球治理,往往通过国际会议呼吁相关国家的政府支持或采取国家行动,而从法律层面确立国际NGO的地位,以及与政府组织合作途径的是1945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它被认为是在国际上首次正式使用NGO一词的官方文件。《联合国宪章》赋予部分NGO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咨商地位”,以便其参与联合国的各种活动和提出政策建议。随着全球治理时代的到来,政府机构和国际政府组织与NGO的合作也更加常见,特别是当面对环境、卫生等领域的一些公共问题时,各国NGO表现得尤其活跃。而就人数而言,在冷战结束后到近年间,全世界已经有25亿人参加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各种组织和活动[5]。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社会组织在参与国际事务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资助方观点和立场的影响

众所周知,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是由政府、国际机构资助和执行项目以及个人和企业的赞助,因此其收入结构往往会影响组织自身的观念与行为。如欧洲社会组织的运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6],他们的工作方式和项目内容客观上都受到了政府机构的影响;美国的部分社会组织也受美国政治势力的影响,他们接受后者的资助,在东欧、中亚等地建立了大批政治社会组织,借此推广美国民主和形成不同颜色的革命浪潮;民间环保组织异常活跃,其观点也不同于政府的观点,往往也成为对立面。而欧洲的绿色和平组织由于希望保持自己独立的观点,曾经一段时间不接受任何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企业的捐赠。

(二)民间组织在拓展和延伸网络结构中受其发展阶段的影响

根据服务领域和所采取战略的不同,民间组织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David Korten,1990)[7]:第一代民间组织出现在救济和公共事业工作中,以提供服务为主,项目单一,往往忽略网络建设;第二代民间组织集中于社区发展或小规模的地区自力更生发展,民间组织开始重视项目的综合发展,形成了不同行业民间组织的联合和业务的拓展;第三代民间组织的工作开始向网络架构和可持续系统方向发展。当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发展时,他们开始把社区的工作与另一个地区联系起来,将业务延伸形成网络结构的互助模式,尤其是国际网络方面对民间组织的支持和推动。

(三)社会组织在国际事务活动中观点鲜明,与政府和企业对立的趋势日趋明显

上述提到不同类型的国际会议都出现了民间组织论坛、民间人士的游行、示威以及各种不同的暴力行为。如1999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期间,来自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部长、5万多名游行示威者、成千上万的大公司和数百个社会组织都云集于美国西雅图,室内会场上充斥着国家间谈判时针锋相对的火药味,室外战场上拥有不同目标的人群和组织在相互征战[8]。10年来,中国国际社会组织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民促会”)参加了各类上百次国际性的民间论坛,也亲身感受到了与中国事务相关的热点问题,如藏独、法轮功、人权、台独、中国崛起威胁和中国政府援助不透明等问题时常成为各种国际论坛的关注点。因此,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各种社会组织论坛变成越来越复杂,其与政府、企业时常形成对立的态势。

(四)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形成了一批自律性的联盟组织

如全球公民社会参与联盟(CIVICUS),2006-2008年连续3年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召开全球民间组织年度会议,来自130多个国家的公民社会活动家、国际机构的领导、政府代表、媒体、企业和捐赠者约1000名云聚在古老的工业城市格拉斯哥参加年会[9]。在那里,众多名人在30多个研讨会上演讲,数百名年轻人相聚探讨非政府组织的未来,近200家英国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和国际机构设立了200个展厅,以展示英国非营利部门的成果,而操办这一盛大聚会的举办机构就是苏格兰志愿组织理事会(SCVO)。苏格兰志愿组织理事会,利用这一机会广泛地与发展中国家交流、互动、洽谈、展示和合作。一方面,推动英国的国家利益与在国际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推动社会组织的自律和联合。同时,日本民间组织国际合作中心(JANIC)、英国海外发展非政府组织网络(BOND)和总部设在德国的筹资组织国际委员会(ICFO)、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促会)等不同类型的自律联盟组织正在发挥着较好的导向作用。

(五)民间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援助的力量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以美国为例,根据2012年《全球慈善和汇兑指数》[10]报告显示:2010年度美国民间的海外援助总量达到了390亿美元,超过官方援助的303.5亿美元总额86.5亿美元,民间机构包括基金会、企业、私人和志愿者组织、个人志愿者、大学和宗教类组织;同时,美国非营利组织的海外援助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服务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紧急救灾、慈善捐赠、文化教育、经济贸易等扩大到人权、国家安全、民主和外交等领域。其次,欧洲的民间力量和日本、韩国的社会组织在国际活动方面也成效明显。当然,不同的国家社会组织国际化趋势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尽管如此,目前主要的挑战依然是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社会组织与企业的关系,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自律和联盟等。

三、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现状

客观上讲,在中国大陆的社会组织中参与国际事务以及涉外组织类社会组织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根据2012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统计显示:2012年共有国际及涉外组织类的社会组织为556个,占2012年度49.9万个社会组织总数的0.11%,其中社会团体49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9个、基金会8个,分别占2012年度社团、民非和基金会总数的0.18%、0.022%和0.26%。

根据中国基金会网显示,截止到2013年10月07日,中国拥有国际事务类基金会51个,占3399个基金会总数的1.50%。其中公募型基金会34个,占1368个公募型基金会总数的2.49%;非公募型基金会17个,占2031个非公募型基金会总数的0.84%,从规模和数量上看显得比较小。尽管如此,中国大陆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也出现了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一)中国社会组织开始走向国际,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援助事务

新中国最早的一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海外设有一个海外联络部,在英国设有一个分支机构[11]; 2010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苏丹开展人道主义援助,成为中国社会组织走向非洲的典型案例[12];2007年,中华慈善总会承办了中国大陆最大的民间捐赠工程交付印尼海啸灾民使用[13]。以上三个案例从侧面表明:中国的社会组织近5年来开始走向国际,并且已经涉及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事务,这就标志着中国公益组织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国际轨道。

(二) 社会组织积极表达民间的立场和声音

1. 直接加入国际组织成为其成员。如131个国家一级的协会和学会代表中国加入到261个科技国际组织之中[14]。

2. 建立国内社会组织网络与国际相关组织对接。如中国民促会利用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CAN)[15]平台,在2010年中连续派代表参加了波恩、天津、坎昆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的框架会议;先后在天津、杭州协调和组织了60家国内社会组织代表讨论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民间行动计划,并且在墨西哥坎昆递交了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各方代表的名单,形成了独特的民间社会声音[16]。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15家成员中,有93%的成员来自草根环保社会组织。由此可见,草根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已经成为一股新兴的力量。

3. 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如2010年,在中国民促会参加国际事务的诸多活动中,有65%以上的都是以项目合作和项目研讨的方式进行的。

(三)社会组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组织的交流和合作

如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非政府之间的友好关系蓬勃发展,但部分非洲社会组织对中国缺乏了解。在此背景下,中促会邀请非洲社会组织代表来华实地考察,并举办了有关中国发展理念和中非关系研讨会,还在非洲举办了农业技术培训、预防艾滋病宣传和社区公益活动,并协调国内社会组织与国内企业举办了向非洲孤残儿童捐献衣物的“恒爱”行动和为非洲近千名患者进行免费的白内障手术“光明行”行动,许多非洲社会组织被中国民间的真诚举动所感动,主动提出将为中非友好多做宣传。此外,中促会自2008年以来,积极开展与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周边国家社会组织的交往,着眼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不少周边国家的社会组织还提出愿意通过民间渠道与中国交流与对话,共同推动地区的稳定与发展[17]。

(四)社会组织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始参与国际援助事务

企业走出去战略带动了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也带动社会组织的国际化进程。如2010年11月18日,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的苏丹公益项目捐赠仪式在喀土穆举行[18],推动了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的进程。

四、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SWOT分析

(一)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此课题从《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外部环境”分析11个样本选项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发展机会分别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氛围、国际组织、国际环境和公众态度;发展威胁分别是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国际关系、国外组织和属地合作伙伴。数据显示利大于弊(见图1)。

(二)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内部环境”分析

课题组从《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内部环境”分析5个样本选项分析中,前两项回答指标在66.7%以上的,确定为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内部发展优势,后三项回答指标在33.3%以上的,确定为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内部发展劣势。令人吃惊的是,调查问卷的5项指标均属发展劣势(见图2)。即表现为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完善、领导力不足、人力专业化缺乏优势、资金资源不足和没有丰富的国际化战略实践经验。当然,这与我国社会组织整体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结果与王名教授在《社会组织论纲》一书中的研究成果一致。

(三)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外交成绩显赫,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收效颇多,但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的难题很多,主要挑战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缺乏政策依据。社团、民非和基金会三个管理条例中均没有给社会组织在海外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提供政策依据,而且审批程序和方法也不完整。在全世界拥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EOCSOC)[19]非政府组织咨商地位的3000家机构中,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的社会组织只有35家,仅占1%,这与中国经济和外交大国不相匹配。

2、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思路狭窄、规模小、资金不足。从中促会的统计来看,大多数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都局限于参加国际会议和区域活动,还没有真正形成实体类的社会组织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和工作执行机构,这一点与台湾地区的“慈济”相比落后20年①,[20],而近邻日本国内从事国际合作的社会组织就达到了354家[21]。

3、社会组织开展和参与国际事务缺乏专业人才。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需要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包括宽阔的国际视野、博大的知识面、良好的政治素质、精深的专业化知识和良好的多语言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工作人员拥有参与国际事务的丰富经历、熟练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合作意愿和较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等。显然,中国社会组织的人才现状与上述要求明显不匹配。

4、政府资金支持不够。在北美和欧洲,政府的官方发展援助途径是多样的,有相当一部分的政府援助资金是通过社会组织走向世界来实施的,其合作模式是政府与本国从事国际事务的社会组织合作,将资金转入本国社会组织并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然后再由本国社会组织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组织开展合作。目前,中国政府官方发展援助资金的运作主要是通过政府机构负责实施的,并没有通过社会组织实施官方发展的援助项目,中国对外援助中缺少民间参与的活力。现阶段NGO发育低下,能力不足,在援外机制中参与程度很低,在中国对外援助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22]。因此,社会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

5、政府双重管理体制限制了社会组织国际化。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中国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一部分社会组织视为事业单位,有一部分社会组织是政府的一个下属机构,他们的管理模式与政府的管理方法一致,因此,适用于政府机构的外事要求可能就不适用于频繁参与国际事务的社会组织,如社会组织领导人出国的审批手续繁琐,而且规定每年只能出国一次,一次只能去2~3个国家等。

五、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路径、合作模式和优先性分析

(一)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路径”分析

社会组织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采取的办法不尽相同。如美国非营利组织在其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对于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是从人道主义援助着手,作为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其次,培养所在国的专业人才作为非营利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的关键手段。同时,利用国际化的宗教网络,具有联合国咨商地位与发展民间社会网络作为途径,推广其民主价值观为最终目标。

日本民间组织开展海外合作,采取与联合国志愿人员合作,通过政府官方发展渠道,选择优秀的年轻人作为联合国志愿人员参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同时,项目直接与社区相连接,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作为欧洲对外援助的大国德国,民间组织的对外援助仅是德国官方援助的10%,民间组织国际化的途径包括采用优秀的、熟悉当地文化和政治的专业人才与属地合作伙伴开展合作;而作为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路径,不能简单地照搬美、日、德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模式,需要研究其外部环境的发展机会和挑战,研究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选择路径方面提出了4个目前切实可行的计划。根据本课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加强与国外民间组织合作与交流、参与联合国多边合作、参加国际会议、积极利用国际官方援助的项目合作。

1、加强与国外民间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包括两类国外民间组织,第一类是我国社会组织与所属地国家民间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第二类是我国社会组织与发达国家来华的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第一类国外民间组织合作主要是以实质性项目合作为主体;第二类国外民间组织合作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考虑作为网络经验和信息分享的交流平台。

2、参与联合国多边合作。联合国作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平、安全和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近20年来,联合国特别重视与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设立了三种与民间组织合作的咨询机制,即:全面咨商地位、特别咨商地位和注册咨商地位。当然,联合国的专业组织也设立了类似的咨商地位,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利用联合国多边合作的平台,促进社会组织走出去。

3、参与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社会组织能否参加世界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关键是是否能够参与世界各类的国际组织和国外民间组织。根据国际协会联盟统计,已经有6.6万家国际组织和国外民间组织每年举行数万次国际会议。社会组织参加国际会议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迅速找到同类型、同专业的合作伙伴;二是快速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社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网;三是能够了解本行业各国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这样快速地进入合作的途径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

4、选择国际官方援助项目合作。根据合作经验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官方发展的援助(DAC)成员国为1200亿美元,而非(DAC)成员国仅有66.72亿美元,前者占到援助总数的92%[23]。大部分发达国家将官方援助的资金通过协议、合作和合同的方式由各国的民间组织执行,而中国目前还属空白。因此,我国社会组织一方面需要开展西方发达国家官方援助项目合作,更重要的是需要与中国政府合作,利用中国政府的官方援助资金实施社会组织走出去战略。

(二)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合作模式”分析

社会组织如何通过上述四条途径实现国际化战略,通过国际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社会组织的现状和实践历程提出五种合作模式,其中包括“民办官助”、“社办联企”、“社媒合作”、“借船出海”、“属地伙伴”。而通过课题组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属地伙伴型”合作得分最高,即赞成的比例达到了91.3%,而“社媒合作”排名第五,即赞成的比例为84.6%。现在就下面5种合作模式按照得分多少进行论述。

1、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模式内容应采取“属地伙伴”型。“属地伙伴”型是指:社会组织在国际化过程中与属地的民间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用他们为中国社会组织开展国际化战略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中国社会组织需要重点关注如何与受援国的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因为“属地伙伴合作型”是国际社会普遍采用一种模式,也是比较成熟和成功一种模式,关键是需要了解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民间组织的能力等。

2、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模式内容应采取“民办官助”型。“民办官助”型是指:社会组织当先运作,政府从官方发展援助中给予资金支持。目前来讲,中国的社会组织需要倡导政府部门,尤其是主管官方发展援助的部门能够将社会组织作为开展海外援助的重要力量之一;而社会组织本身也需要加强能力建设,确保政府援助资金的有效性。

3、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模式内容应采用“社办联企”型。“社办联企”型是指:社会组织当先运营,联合中国国际化的企业开展合作,发挥社会组织与国际社会、所在国民间组织、社区联络的优势,形成与企业联合的双赢格局。中国扶贫基金与中国石油的合作模式就是这样合作的一个典范;而中国石化Addax公司的模式也是对“社办联企”合作模式的一种验证。

4、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模式内容应采取“借船出海”型。“借船出海”型是指:中国社会组织与现有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以目前的合作模式为基础,借用现有国际民间组织的经验、网络和人脉,为我所用,开展合作。中国社会组织如何运用国外民间组织的网络和合作模式在同一个受援国采取相互合作,相互利用的模式,从而实现“借船出海”的合作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5、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模式内容应采取“社媒合作”型。“社媒合作”型是指:在社会组织国际化路径选择过程中,通过媒体的介入和支持,促进社会组织更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社会组织应利用媒体优势,促进社会组织走出去战略的实现。客观来讲,媒体也是企业的一种,但中国目前的媒体主体还不能完全作为企业来看待,因此这样的合作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和研究,待成熟之后择机推广,因此暂不作为本课题组建议的合作模式。

(三)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优先性”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最初设计的12项选择指标,建议合作的领域广泛,包括工商服务、农业与农村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宗教和职业与从业者组织。《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有六类社会优先推动的支持率达到60%以上,包括生态环境、教育、社会服务、卫生、科学研究、文化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类组织。支持率在60%以下的有5类社会组织,包括职业与从业者、法律、体育、工商服务和宗教类组织(见图3)。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显示,尽管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得分较高,但目前界定有困难,社会服务领域走出去不太成熟。因此,课题组建议优先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包括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科学研究、文化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类社会组织。

六、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与路径选择的政策建议

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援外事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既需要考虑长远发展目标的政策和立法工作,同时也需要研究当前工作的对策。具体分成三部分:

(一)关于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长期发展的立法和政策建议

1、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视角,应考虑着手社会组织参与国家对外援助工作的立法工作。建议由商务部牵头,会同外交部、财政部、中联部、民政部等部门尽快制定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的具体法规和实施细则,让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成为国家法律的一部分,形成社会组织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法律基础,从而保证社会组织“走出去”有法可依。

2、建立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工作的部级协调机构。可以利用现有的援外部级协调机制,建议工作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部级协调机构成员包括商务部、外交部、民政部、中联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税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海关总署等,统一协调社会组织参与国际化战略工作的具体事务。

3、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国际化战略工作的政策研究、顶层设计和国别研究。利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实施提供政策理论指导,政府可委托优秀的学者或高等院校建立国际一级的智库,研究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应对措施。

4、研究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政策机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精神,建议商务部牵头,会同国家财政部、民政部和发改委等政府机构,建立利用对外援助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

5、制订社会组织国际化战略工作的长远实施方案。在国家援外预算内列出社会组织援助专项资金或建立社会组织的援外基金。资金的管理可以采取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的模式,对外以社会组织的形式开展工作,而政府可作为监督机构,以保证资金的正确使用和为社会组织“走出去”服务。

(二)对近期工作的政策建议

1、建议将社会组织参与国家对外援助工作的相关内容纳入正在拟定的《对外援助管理条例》,使社会组织参与国家对外援助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形成社会组织国家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办官助”模式的开展。

2、建议商务部援外司设立专门联系社会组织参与援外工作的处室,起草中国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援外工作的规章制度,并建立与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国家援外工作的合作机制和交流、沟通平台。

3、建议民政部将从事国际化战略和海外援助工作的社会组织在海外设立办事处的审批权限下放到所在社会组织的理事会或理事会的授权机构,但需要报民政部备案。

4、建议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从事国际化战略工作的社会组织在对外拨款程序和外汇管理等方面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5、建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从事国际化战略工作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等权力下放到所在社会组织理事会。

6、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对从事国际化战略工作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在海外的薪酬免收个人所得税,享受国家外交人员待遇,减少双重征税,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工作。

(三)对社会组织的建议

中国社会组织如何实现国际化,客观上讲,挑战和机会并存,机会多于挑战。我国社会组织走向国际有很多的优势,如中央政府重视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强调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型的社会组织随着经济的发展初露锋芒。具体来讲,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可从以下5方面着手。

1、规范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社会组织走向国际事务的战略研究。中国政府在社会组织管理立法方面相对滞后,目前管理的依据依然是13年前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条例和7年前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建议政府在修订上述3个条例的过程中,增加社会组织走向国际的内容,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办事处的内容。同时,规范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帮助社会组织制定吸收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专业人士进入理事会。此外,根据我国国情,从战略视角分析社会组织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将社会组织走向国际纳入国家外交的总体架构之中,开拓民间外交的新渠道,以实现国家软实力整体水平的提升。

2、加强参与国际化战略实施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利用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精选一批优秀的社会组织走向国际。中国社会组织走向国际和开展国际合作,无论是在资金还是在规模上都处于初级阶段,政府的发展援助资金如何通过社会组织走向国际已然是一个新课题。利用政府与民间合作基金,鼓励一批优秀的社会组织利用官方发展援助开展国际交流、人道主义援助和人力资源培训事务,并逐步扩大规模和积累经验;鼓励一批新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开展国际交流和公益项目合作,争取政府的配套资金支持。

3、加强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社会组织应采取措施适当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吸收具有奉献、敬业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优秀人才加入,提升机构的国际化能力。同时,还需要有一些必要的培训活动作为支持手段,如培训必要的外交礼仪、知识、交往、演讲和社会活动能力,也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层面的人才与经验交流来增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国社会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此外,建议政府拨出一部分资金专门培养和培训社会组织中高层管理人员,加强机构的能力建设。

4、鼓励、支持我国社会组织加入国际性的社会组织,拓宽与知名的国际性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组织的交流机制。具体运作过程中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吸取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这需要有选择地跟踪研究北美地区、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案例,与国际性的民间机构形成交流机制;二是借鉴一些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尤其要对亚洲的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和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加强研究和学习;三是加入国际和区域社会组织联盟,或参与国际机构社会组织委员会(或工作小组)的事务,如有条件的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中国联合国协会,争取更多的社会组织取得享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咨商地位,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事务活动。

5、建立智囊团队,研究有效的协调机构。社会组织实现国际化,首先需要面对现实,研究社会组织国际合作的文化差异和多样化的问题。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不能追求单一的一致性,而应求同存异,建立专门的国外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形成智囊团,为国家社会组织管理机关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服务。当然,学术研究工作的落后也会导致政策制定的滞后,因此建议开展合作文化差异的研究、发展战略的研究、社会组织自律和互律的研究、社会组织如何发展的研究等。

总之,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尚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目前参与国际事务的主体仍然是国家一级的协会、学会、基金会和促进会。尽管自2002年8月一批草根环保社会组织参加约翰内斯堡地球环境峰会(WSSD)以来,中国草根社会组织逐渐成为参与国际事务中的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尤其是在2012年6月举行的里约+20可持续发展峰会上,草根社会组织开始通过独立编写国家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并在会议期间举办边会,宣传和介绍中国社会尤其是社会组织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行动。参与里约+20峰会的草根组织占了整个中国社会组织数量的近一半,尤其是青年人的参与热情高涨,前所未有。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中国草根社会组织的视野和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但整体而言,中国草根组织的国际化进程还相对落后于具有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GONGO)。因此,包括广大草根组织在内的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展望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社会组织需要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及国际性的社会组织和国际机构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和自身努力,即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中国社会组织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为提高中国整体软实力做出贡献。

注释

①截止2010年,台湾慈济在全球范围内的人道援助达到70个国家,全球人医会据点达到58处,全球援建学校达到14个国家163所,全球住屋援建达到13个国家15867户,全球慈济据点47国345个,全球义诊服务39国超过160万人次,全球骨髓捐赠暨外围血捐赠27国2024例。

参考文献

[1]S. Hobb. Global Challenge to Statehood: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of NGO[J].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 1997(5):191-207.

[2]黄浩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赵阳.覆盖全球的《日内瓦公约》:国际人道法的基石[N].法制日报,2006-09-10.

[4]国际协会组织联盟网站[EB/OL].http://www.uia.org/yearbook.

[5]解超.国际政府组织与中国的外交战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6][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David C Korten. Third Generation NGO Strategies: A Key to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J].World Development,1990:147-148.

[8]鲁桐.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EB/OL].http://www.macrochina.com.cn,2001-04-30.

[9]王名,等.英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 10]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全球慈善和汇兑指数[Z].2007-05-30.

[11]中国发展简报[N].公益时报,2011-03-02.

[12]中国网[EB/OL].http://www.china.com.cn,2010-03-10.

[13]新华社[EB/OL].2007-07-20.

[1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5]中国社会组织网站.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EB/OL].http://www.c-can.cn/zh-hans.

[16]中国社会组织2010年十件大事[EB/OL].http://www.chinanpo.gov.cn.

[17]孙家正.中国民间组织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2-12-29.

[18]中国扶贫基金会网站[EB/OL].http://www.fupin.org.cn,2014-03-21.

[19]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B/OL].http://www.un.org/en/ecosoc/2013-07-01.

[20]林碧玉.慈济:把全天下人都当做家人[N].新京报电子版,2010-10-18.

[21]王名,等.日本非营利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2]黄梅波.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对非洲的投资[J].国际经济合作,2007(6):9-10.

[23]周强,鲁新.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新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1(11):79-83.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and Path of 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s

HUANG Hao-ming, et al

(China Association for NGO Cooperation, 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partnerships between 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talent localisa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region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featur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o on.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restricted not only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laws, policies, competition from foreign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rritorial partners, but also by their intern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leadership, professional talent, funding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route and five cooperative mod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and made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s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social organizations;designing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path selec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政策建议路径选择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型路径选择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18:31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和路径选择方向的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8:48:11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2:58:06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23:51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7:39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5:55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