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
[摘 要]本文从质量立刊、特色兴刊、人才强刊三个方面对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办刊策略加以论述,以深化对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认识。
[关键词]刊物 学术影响力 办刊策略
学术影响力是刊物支持学科建设、培养学术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最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通过来源文献量、文献选出率、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来量化,而且可以通过刊物的社会声誉、发现人才的功能、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来评价。近年来,有关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论文较多[1-7],这说明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正在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质量立刊、特色兴刊、人才强刊,三个方面对提高刊物学术影响力的办刊策略加以论述,以深化对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认识。
一、 质量立刊
(一)质量是刊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刊物的质量既指其刊载的论文所提供的学术信息的多少、深浅、优劣,也指编辑加工、印刷出版水平的好坏,但主要指前者。论文水平的高低又与作者的科研项目、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质与量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以文献选出率为例,来源文献的选出率越低,相对的论文质量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国家级的刊物稿源充足、录用率低、发表周期长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地方的科技期刊,稿源不足,可供选择的空间小,文献选出率偏高,总体学术质量偏低,“马太效应”同样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中产生作用。有质无量缺乏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有量无质,缺乏传播意义,没有内涵。刊物的发展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不能一味地扩版、增刊,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目前的一校一刊和部分重点大学的一校多刊是可行的,问题是学报的发展顺序应是先强后大,即先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其学术影响力,然后再扩版增刊。
(二)低质量出版是刊物的致命伤
社会对大学学报的主要诟病是自我封闭,理论脱离实际,其核心仍是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低。其主要原因有:
1、论文情结。许多高校规定论文的数量直接与教师的职称、工资、奖金、津贴、住房标准、讲课金等切身利益挂钩,也与各类的考核、评比挂钩,重压之下就容易产生虚、假、空的“注水”论文,“高产”作者。
2、学术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学术研究与越来越多的现实功利捆绑在一起,结果使得学术研究的目的与学术研究价值产生了异化,其表现是真正下苦功夫认真钻研的作者少了,高质量的论文少了,出现了学报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学术价值本位与学术功利异化的矛盾,学术不端行为屡见报端。
3、学术行为浮躁。当今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甚嚣尘上,高校本是培养知识渊博、学养深厚、见解独特、品位高雅的人才高地,可如今在学术政治化、文化商品化、唯文凭、唯核心期刊、SCI、EI、NATURE的学术导向下,有几个学者能耐得住寂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呢?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太大了。
4、 供需矛盾。90年代后高校的大扩招、大跃进稀释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在数量大增的背后是总体质量下滑的事实。现在每年高校有大批教师有晋升职称的需求;有博士、硕士毕业前发表1~2篇论文的需求;有大量科研项目结题和申报的需求。有专家统计,这3大块的论文发表需求量远远超过了学报的版面容量。
二、特色兴刊
(一)特色是刊物的亮点
特色是一种刊物与另一种刊物因内涵、品位、质量等不同而形成的显著区分。学报的特色不是自我标榜的,它是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课题、优秀作者长期积淀形成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术亮点和核心竞争力。学报特色是在办刊的过程中逐渐凝结、形成、突出的。特色兴刊是优秀学报的主要办刊经验,也是迅速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的主要途径,而没有特色或特色不鲜明,是地方院校学报在办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同质化是学报无特色的根源
同质化就是没有多大差异的办刊状态和过程,如相似的办刊理念、办刊方针、栏目编排等。同质化使学报失去了个性、失去了特色。一方面,加剧了学报之间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低水平重复。究其根源主要与某些地方院校专业设置的高度重复有关。学科布点和专业重复,使人才、资源、课题等极易产生重复,同质化是学报无特色的根源。
(三)特色兴刊的抓手
1、面向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是支撑一所大学或学院的主干教学课程,它会进行重点建设,获得学校大量的优秀人才和资金投入,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如面向重点学科组稿,就是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它既是学科发展所系,又是特色兴刊所需。
2、面向学校的重点课题。重点课题多是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重大学术需求,它大多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的重点资助。这些课题的确定已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严格评审,经过检索、查新的审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获奖的机遇和等级高,能够解决科技发展的前沿、边缘、交叉、复杂的重大学术课题,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入,推进疑难科技问题的解决。
3、面向地方科技需求的论文。办刊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有少部分人才发表在SCI等国际顶尖刊物统计源上的论文;“立地”就是面向地方的经济、社会主战场,选择工程技术中的疑难问题的论文。这类论文针对性、实用性很强,但是科技难度不一定很大,可是它很实用,能迅速地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增强校企联系,促进最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沟通产、学、研的合作,以小搏大,通过项目形成队伍,培养人才。
三、 人才强刊
(一)优秀编辑人才是强刊的希望所在
优秀编辑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一方面,他是出身于科班的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博士、硕士;另一方面,他又是编辑理论和编辑工程的行家里手。问题是现在的大学学报编辑要么是专业的博士、硕士;要么是文科背景的编辑硕士,前者缺乏编辑理论和技能,后者又看不懂理工科论文。从专业的博士、硕士到能够解决复杂的编辑出版中的疑难问题的编辑人才,不仅需要编辑部主任、编审的传帮带,还需要给中青年编辑压担子,让其能承担复杂稿件的编辑加工任务。复合型的优秀编辑人才的脱颖而出是强刊的希望所在,是竞争和选拔的必然产物。
(二)影响学报编辑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
1、发展空间小。编辑部在大学里最多是处级单位,其人才结构的金字塔决定了编辑的发展空间比较小,时间一长,有的受制于编制无法晋升,有的队伍老化无法调整,矛盾较多。
2、待遇低。 编辑的待遇与本校同届毕业的同学相比大多数是偏低的。一是因为编辑部归教辅部门,领导不够重视;二是学校的工资待遇向教学一线倾斜,往往把编辑部看作二、三线。
3、压力大。编辑处于学术生态比较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长期承受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人际压力等比较大。有时坚持原则会得罪某些领导和作者,事后会被穿小鞋,放弃原则又会影响学报的学术声誉,受到良心的谴责。
4、心理不平衡。由于各种压力,再加上待遇低、发展空间小、晋升不顺等问题,编辑心理不平衡,结果有的人就放弃奉献,选择“捞取”;放弃原则,选择“功利”;放弃把关,选择“庸俗”,这种不平衡甚至是变态的背后,实际上就是编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样又怎能不影响学报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呢?
(三)人才强刊对编辑的素质要求
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仅是编辑部长期的战略目标,而且应内化为每个编辑内心的理性追求和行为准则,这就对复合型的编辑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 素质高。政治上要党员、团员;学历上要硕士、博士;心理素质要稳定,意志力强;要能自觉地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袭;要有热心为作者、读者服务的奉献精神。
2、业务精。一方面,让年青编辑提升学历、编辑素养、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让年青编辑多参加编辑业务培训、进修、研讨会等活动,工作中不断压担子,同时老编审还要做好传帮代,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3、能力强。强化计算机检索和查新能力,强化编辑学科研选题和写作,强化论文文体的写作规范,强化编辑加工的训练和提升等,在多项的强化训练中全面地提升编辑的审稿和编辑的加工能力,让高素质、业务精、能力强在解决复杂的编辑出版疑难问题中展露才华的中青年编辑迅速成长,组成保障学报质量、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力的编辑人才方阵。
参考文献
[1]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2):99-102.
[2] 何汶.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85-89.
[3] 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514-518.
[4] 孙群,胡素芳.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83-686.
[5] 佟建国,颜帅,陈浩元.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J].编辑学报,2013,25(3):208-211.
[6] 蓝明和.论地方院校学报的组稿倾向与影响力提升路径[J].梧州学院学报,2013,23(3):93-97.
[7] 韩维栋,胡爱玲,李雪倩.中国部分医药卫生类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分析[J].出版科学,2013,21(2):64-70.
[8] 贾洁.基于SCI的学术研究发展分析[J].情报科学,2009,27(4):58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