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歌《孟姜女》的改编创作及音乐分析

2014-04-29 00:44王飞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孟姜女

王飞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声乐作品《孟姜女》是由王志信根据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曲调改编而成,取材于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的《孟姜女》。该作品把这一感天动地的爱情传奇用传统的音乐风格和现代音乐思维结合,使这一故事更加富有戏剧性。文章将从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等方面对声乐作品《孟姜女》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孟姜女》;新民歌;曲式结构;旋律分析;钢琴伴奏分析

《辞海》记载:“秦始皇时,有范杞良者,被倚筑长城,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役所,而杞良已死,孟姜女哭与长城下,城之为崩而杞良之骸骨见。”故事讲述了秦始皇筑长城时期,范杞良与孟姜女这一对新婚夫妻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的故事。由词作家刘麟和作曲家王志信重新编词、编曲的《孟姜女》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融入了多个地方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将西方作曲技法和现代音乐创作思维巧妙运用,使之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成为新时代新民歌的典范之作。

一、《孟姜女》的创作分析

(一)创作背景

《孟姜女》这首歌曲是以我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孟姜女》为题材,原名《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十二月花名》;作为小曲,形成于宋元以后,在全国各地流传,改编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江苏民歌《孟姜女》,整首曲子流畅柔美、感情真切,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季时令和12个月的花名为线索,从具体的生活人手,从生活中引出真情;直到20世纪末,作曲家王志信和词作家刘麟合作,将《孟姜女》改编为具有传统音乐风格和现代创作思维相结合、具有强烈戏剧效果的新民歌作品《孟姜女》。

(二)曲式结构

原民歌《孟姜女》是一首起、承、转、合结构原则构成的四句体单乐段,歌曲单一规整,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旋律委婉细腻,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经过改编后的《孟姜女》是一首相对自由的变奏性多段体曲式结构的大声声乐作品,主要曲式分析如下:

A乐段是全曲的呈示部,基本采用的是原民歌的旋律稍加修饰而成,采用的是D徵六声调式(加变宫),也是由起、承、转、合四句构成,旋律进行平稳。

A1也是在D徵六声调式(加变宫)上展开,旋律比第一段更加流动,由四句构成;在本乐段第四句上作了扩充,加了两小节的拖腔,打破了前面乐段的平衡。

A3从间奏开始就进行了转调,由原来的D徵调式转到色彩更为暗淡的d羽调上,由原来加变宫的六声再加清角变为F羽七声清乐,使色彩更加悠远。

最后的乐段经过间奏很自然地转到F徵上,音乐在不失羽调的暗淡上又加上徵调式的大气,使整个曲子更加悲壮、更加哀怨。

二、《孟姜女》的音乐分析

(一)旋律分析

歌曲是以慢板为全曲的主要速度、4/4拍,引子,慢板,音乐力度比较强,沉稳而严肃,具有史诗性,好像在讲述一个悲壮历史故事前的宣告,以弱起开始,第一个强拍是用一个七度的大跳推出来的长音,加上了重音记号,使音乐听起来有震撼力,奠定了本首歌曲的基本音乐情感,体现出一种悲愤的情绪,从第3小节后两拍,音乐出现了逆转,由刚开始的不稳定到相对稳定。音乐在委婉、平稳中进行,音乐开始有了叹息的音调,使引子很自然地衔接到了歌曲的陈述部分。

第一段用慢板,曲调基本上沿用民歌的曲调,在民歌的曲调上稍加修饰,使音乐更富有流动性,“加花”的形式使音乐具有装饰性,以切分节奏开始,切分节奏在慢板的这一前提下,使音乐感觉摇摆恍惚、朦胧而柔美,这段旋律主要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以叙述平缓的节奏,委婉、哀怨地诉说了孟姜女的相思之情。这句音乐旋律在中低音区里走动,使整个乐段曲调色彩暗淡,柔和深情,深切感人。

第二段的旋律稍微流动起来,调式与第一段相同,都是在徵调式上展开,在加深主题印象的同时,加入更多的装饰音,使音乐在与前面乐段相对一致的同时,又增添了音乐的流动感。歌词大意就是就借着牛郎织女来表达孟姜女期盼与丈夫重逢的伤心心情,唱到“相逢”的逢字时加了两小节带哭腔的长托腔,打破了乐句之间的平衡,使音乐的情绪更加充实,较第一段而言,表现了孟姜女更加低沉、更加悲伤的情感。进一步表现了孟姜女盼望与丈夫相会而渺茫无期的悲怨心情,感人至深。

第三段的调式调性发生了转变,经过间奏由D徵调式转为同主音小调d羽调式,羽调式色彩较为暗淡,偏重小调的特点,使音乐变得更加悠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旋律中加上了清角这个音,使旋律听起来更加幽怨;本乐段扩展了和原乐段相当的规模,在表现力上使音乐更加有力,而且在扩展的部分用了一系列的表情符号(强一中弱—渐强、渐慢),收尾以自由延长的强音结束,音乐旋律层层推进,起伏跌宕,在如泣如诉的歌声中更加流露出真实炙热深切的凄凉悲苦之情。接下来的部分属于本首歌曲的高潮点,所谓“高潮点”,不一定就是最高的音,但一定是旋律最富表现力的时刻,是紧张度的凝聚点、情感升华的所在处,这种紧张度和情感的升华可以用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区、调式、调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比而获得。

第四段借鉴了我国的戏曲手法,主旋律为哭天喊地的高亢拖腔,而伴奏则以急速的十六分音符伴行,这使歌声与伴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松一紧相融),这种表现手法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戏曲手法,即紧打满慢唱的摇板音乐。调式的变化使音乐在一个全新的调式上延伸了孟姜女的主题音乐,伴奏的特殊效应加上音程七八度的大跳,震音及柱式和弦的连续使音乐进行得更加紧张,与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强烈艺术氛围和戏剧效果。

结尾部分突然在速度上比前面慢一倍,第一句有宣叙调的元素,在第二句采用模进的手法,层层推进,而且做了渐快的处理,把音乐推向全曲的最高潮,音乐的旋律出现了清角这个不协和音,加强了音乐情绪的表现力。

(二)钢琴伴奏分析

《孟姜女》的鋼琴伴奏充分发挥和利用了钢琴宽广的音域和富于戏剧性的表现能力,来把孟姜女内心深处的悲伤幽怨的情绪放大,更加丰满地塑造了孟姜女的人物性格,突出了孟姜女的内心世界,使孟姜女这一形象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下展现开来;孟姜女的内心倾诉在钢琴的烘托下变成了一种悲愤的呐喊,使孟姜女在不失传统性格的范围内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歌曲主要应用的是无旋律伴奏织体的方法,配写的也属于歌曲常用的伴奏方法,利用和声和复调的手法下,在纵向上使旋律更加有带动力、更加丰满,在一定的程度上感染了演唱者,使演唱者能够很快融入到歌曲的环境中;歌曲开始的部分音乐的进行是比较平静的伴奏,采用的是分解和弦的形式,使音乐显得更加柔和。随着孟姜女的悲惨命运和遭遇一步一步地被讲述出来,音乐越来越悲痛、越来越强烈,情绪越来越激动,伴奏音乐也随之开始变化音乐出现了大量的柱式和弦来表现孟姜女的心理变化。音乐高潮出现时,伴奏出现了大量的震音、柱式和弦、三连音、六连音来体现自然环境和孟姜女的心理状态,更加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效果和感情色彩,使音乐把孟姜女这一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孟姜女》的演唱提示

声乐作品《孟姜女》是一首适合女高音演唱的大型声乐作品,属于高难度曲目,音域为b—bb22,三次转调,音乐的进行中有大量的切分音、附点音符、弱起等,使旋律色彩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很大,这样就要求演唱者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不仅要以大量的气息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声音控制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好几处空拍的位置都要求的是声断气不断,在演唱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附点和切分声时,一定要使气息和声音连贯,要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本首歌曲取材于我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的《孟姜女》,歌曲曲调委婉流畅、细腻柔美、唱词丰富,整个作品在《孟姜女》这一传奇的笼罩下,使音乐更加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必须使自己融入到这个故事中,充分地了解孟姜女的性格和角色,使之表演情感自然流露,前两部分在唱的时候,情绪相对比较平稳,是叙述类的口吻,表达孟姜女思念丈夫的心情;到第三部分的时候转到d羽调式上,音色相对前两部分要更加悲凉,速度也应该慢下来,情绪要更加强烈;第四部分描述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环境下,孟姜女寻找丈夫的场景,在伴奏这种紧张的情绪之下,要体现出孟姜女坚定的千里寻夫以及未见夫的无助和茫然。到孟姜女哭天喊地地想要让丈夫归来,却是“只见白骨漫青山”的绝望和愤怒的情感,使全曲在一定高度和一定的强度上结束。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绵长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说、独特多样的色彩风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且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应该让传统的民族音乐和现代人的音乐思维结合,使我国的传统音乐能够源远流长,成为众多音乐人所思考的问题。新民歌所追求的就是傳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要使传统音乐在不失其意蕴的条件下,还要跟随时代的步伐让其更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是很重要的。我们音乐工作者要在不断学习中积累理论经验,在分析作品中借鉴前人的实践经验,在实际生活中搜寻现实素材,再对其文化底蕴加以研究,让我们优秀的民间音乐在新时代以新民歌的形式获得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让我们的民族瑰宝永久传承。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古军生.调式分析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孟姜女
孟姜女的数学之谜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