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明
摘 要: 文章立足于数学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数学模型建构,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数学活动 生活实例 模型建构 解决问题
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锤炼数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生活实例,亲历数学化过程
教师要在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教材内容转化成生活实例,组织具有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以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起点,经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探究,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历了物化到内化,直至外化的数学化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例3时,多媒体屏幕出示:10月1日,我班李玲玲妈妈到平和县万卷图书购买学习参考书籍,花了235元,10月2日,她在大世界商场购买厨房用具,花了164元,10月3日,她到星辉电器商场买了一台298元的电风扇。教师提出:“你从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李玲玲妈妈1日比2日多花多少钱?”生2:“1日、2日两天花的钱比3日多多少?”生3:“1日至3日一共花了多少钱?”生4:“李玲玲妈妈一周要开支多少钱?”学生进行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教师出示例3示意图和题目,学生交流图中的信息,理解了题意,懂得了这道题目应解决什么问题?购买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学生列式解答,根据计算经过分析数理,感悟运用三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塑料吸管,用剪刀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用线把这剪出的三段吸管首尾串接起来,进行细致的观察、汇报:部分学生发现两边和等于第三边;部分学生发现两边和大于第三边;部分学生发现两边和小于第三边。教师列举了学生的这三种发现,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学信息,从而让学生初步感悟出三角形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再经过进一步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深化数学模型的建构。
二、经历活动过程,体验模型建构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思考与交流等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简单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学生身体的动作和脑的思维,准确地把握数学概念,透过事物现象,深入挖掘数学内涵,唤醒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模型,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数学广角”例1时,学生观察了例1主题图,再利用带有数字“1”和“2”的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两位数?学生利用卡片动手摆摆,感受操作过程,学生分别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12和21。学生再利用带有“3”的数字卡片,用这三张数字卡片摆摆两位数,学生摆好一个数后,就不重复地把它记录下来,交流、总结方法时,生1:“数字‘1和‘2摆出12,倒过来是21;数字‘2和‘3摆出23,倒过来是32;数字‘1和‘3摆出13,倒过来后是31,一共摆了6个两位数。”生2:“数字‘1放在十位上,再把数字‘2和‘3放在个位上,组成12和13;数字‘2放在十位上,再把数字‘1和‘3放在个位上,组成21和23;数字‘3放在十位上,再把数字‘1和‘2放在个位上组成31和32,一共摆出6个两位数。”学生掌握了数字的排列组合的方法,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又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学生估算例1结果,说说估算的理由,运用计算验证估算的答案,学生在计算中发现这道题目除不尽的,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归纳、总结循环小数的特点: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等。学生分组计算312÷77=?,并展示计算过程,然后观察交流问题:除到第几位就不必往下除了?横式上的商应该怎样写呢?这两道题目的余数又有什么特点?商又有什么特点?比较例1和这两道题目的商后,教师出示:①2.3333……②5.1414……③7.52626……学生观察讨论,体会到①题小数部分从第一位起5这个数字就重复出现;②题小数部分从第三位、第四位起34这两个数字就依次重复出现;③题小数部分是从第二位、第三位起14这两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经历了感悟特征到描述循环小数的特征,构建模型和辨析拓展的过程,内化了认知建构。
三、多样化活动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依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解释,养成推理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采取各自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运用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建立了清晰的概念表象,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提出:“2、3、4或3、4、5围成的三角形这三条边有什么特点?3个连续自然数就能围成三角形吗?三条边长度都是3围成是什么样的三角形?”通过探究体验,生1:“3个连续自然数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如边长为1、2、3连续自然数。”生2:“长度是3、4、5的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是个直角三角形。”生3:“长度都是3的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是个等边三角形。”生4:“长度都是5的三条边围成的正三角形,与长度都是50的三条边围成的正三角形,它们的周长、面积不相等。”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大胆发表各自不同见解,在讨论与思考中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教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例2时,学生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生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百分之几?”生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百分之几?”生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生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尝试用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加以解说数理,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列式计算。在广阔的探究时空中,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体验解题策略多样性,有效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