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捷
移动互联和车带来的机会
移动互联和车,这两个概念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伴随移动互联时代的深入,移动互联和车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今天要说的微车工作室的创业故事也与此有关。
当前移动互联努力在实现alwaysOn的全时体验,用户除了使用PC的时间之外,随时可以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因此当前的移动互联入口之争主要体现在移动场景。而在移动场景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目前还未被充分挖掘,这就是车主服务。随着汽车的普及,用户在汽车上的时间也逐渐增多,在车上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一位私家车主,徐磊对此深以为然,并隐隐有了一丝想法。
给车主服好务,做汽车后市场O2O
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徐磊心里明白,一个入口在移动互联时代代表着多大的商业价值。可是,要怎么样才能抓住这个入口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磊渐渐地发现了一个机会。
在2010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大众生活,各种各样APP改变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这些APP中,专门给车主提供服务APP却少之又少。要知道,截止2013年,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37亿辆。而据专业机构预测,与这1.37亿辆车相关的汽车后市场(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在2014年有望达到3万亿人民币的规模。这么大的市场,在PC端广大车主可以轻易的找到以汽车之家、易车网为代表的垂直门户和以搜狐汽车、腾讯汽车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汽车频道。但与之对应的事实是,在移动端,除了地图导航之外,尚无真正意义的车主服务型APP作为流量入口,很多车主服务还是停留在PC时代,这无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相匹配。
其实,不少车主都曾切身体会到PC产品上的各种限制,而与之相比,移动互联网却有着的无限便利性。这既是车主的刚需,也是一个机会,用徐磊自己的话说就是:“一方面产品还主要集中在PC端,移动化还不强。另一方面,即使在PC端,产品形态也还远远不够,新产品的机会是很大的。”而且,虽然汽车后市场的潜力巨大,但目前尚不存在行业巨头或者领域大鳄,对于车主用户的获取,不会遇到特别强劲的打压和争夺。与此同时,做一款汽车后市场的移动端产品,完全能以“小而精”的服务内容为矛头去切入这个市场。
基于这样想法,徐磊决定开发一款名叫《微车》的新产品作为车主服务移动门户入口,主打汽车后市场O2O,从这个方向切入车联网。
切中用户刚需
在确定了产品方向之后,2012年5月,徐磊以几位布丁移动的成员为核心,组建了一个全新团队—微车工作室。组建完成之后,团队开始进行市场调研。由于在规划中,《微车》被定位为一款门户类产品,而门户产品的核心是流量,而流量的核心则是刚需。所以,团队通过对汽车市场以及车主需求的系统分析,发现:导航、查违章、路况和电子狗是车主用户的四大核心需求。而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交规,更是带动了用户对于违章查询需求的爆发,这样的调研结果也十分符合“小而精”的服务思路。所以,《微车》将违章代理查询作为了进入市场的第一切入点。不过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同类型的产品,要怎么避免同质化呢?
经过长时间的细致讨论,团队成员对这一点达成了共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违章查询应该有不同的定义。《微车》应该做好违章推送,让用户在一次注册之后,即可在每次有违章出现时收到违章通知。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违章信息的到达率,使得用户可以更加准确及时的了解自己的违章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信息到达,减少用户的二次违章,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交通环境。而这些,只有在智能手机时代才能做到,也必须由移动互联网产品来解决。
不过,违章代理查询仅仅只是《微车》的一个切入点,充其量仅仅是个引流的工具,如何将用户留住,并且未来如何产生收益,这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在团队的规划中,《微车》应该是建设一个更完整车主服务平台,违章代理查询只是其中的一项服务而已。团队将一辆车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买车、开车、养车和卖车。而开车作为其中周期最长,行为最活跃的一个阶段,团队将其命名为OnRoad,并作为《微车》下一步的突破口。
明晰了开发方向之后,团队在2012年下半开始以违章代理查询作为切入点,启动了《微车》产品首个版本的开发。
OnRoad,痛并快乐着的开发
很快,微车工作室就拿出了自己的产品,2013年7月,《微车》的第一个版本上线,并迅速吸引了不少车主的关注。2013年10月,搭载M7运动协处理器的iPhone 5s发布,这让团队意识到智能手机作为信息化平台的时代已经到来。于是,团队开始着手OnRoad系统的开发。
在团队的计划中,OnRoad系统应该能真正实现对人和车的运动模型的全天候识别。通过对手机上一系列传感器数据的建模、分析和调度,OnRoad可以准确识别手机当前所处的运动状态,例如静止、行走、跑步和驾驶等,其中驾驶状态的识别更是核心。当OnRoad系统识别到当前处于驾驶状态时,将会更加系统的分析车主的驾驶行为,例如加减速、路径、速度(路况)和危险驾驶行为(急转弯)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为车主每次行车提供一份分析报考,并给出驾驶得分,由此帮助车主更安全、更省油地驾车。
不过,正是由于功能的复杂性,导致团队在开发OnRoad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智能手机品类非常多,使用的传感器、处理器以及手机厂商所给出的接口都有不同,因此需要强大的云端算法来完成对各个型号手机的适配,这也是OnRoad系统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
除此之外,OnRoad还需要大量的路测数据来测试和迭代。因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上到徐磊的私家车,下到公司门口的公交车,都成了团队成员的测试工具。同时,为了测试数据的全面性,团队还需要记录各种比较奇葩驾驶行为,导致一些团队成员晕车晕得厉害,叫苦连连。为了可以赶在2014年春节期间上线,团队整整一个星期几乎处于7×24小时连轴转的状态。
最终,团队成员的努力没有白费,搭载了OnRoad系统的《微车》新版本在2014年春节期间顺利上线。
推广,产品才是硬道理
产品上线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潜在用户知道并了解产品呢?这就要在产品推广上下功夫了。
在团队看来,产品的推广首先取决于产品的设计理念。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是用户,当产品解决了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刚性需求时,用户自然就会来找你。由于产品十分新颖,无论是通过搜索还是通过口碑,《微车》都凭借自身过硬的素质达到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除此之外,团队也非常注重和业内伙伴的横向合作。现在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58同城、赶集网,又或是易车网、太平洋汽车等,这些互联网巨头都是《微车》的合作伙伴。《微车》在为合作伙伴提供服务支持的同时,合作伙伴也为微车带来了大量的用户。
不过,推广也并不全是顺利的。2013年年底,包括《微车》在内的好几款汽车类APP被某竞争对手雇佣水军在苹果App Store上恶意刷差评。不过,好在《微车》质量过硬,通过团队不断收集证据赢得了苹果的认可,删除了所有差评。目前,《微车》在App Store上位居总榜top100,导航榜第3。
未来,用户做主
《微车》产品上线也有一年的时间了,谈到未来徐磊还是很有信心。
在这一年的时间中,《微车》的很多产品理念还在不断实践过程之中。团队也在努力通过《微车》这个平台为车主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尤其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创新服务。现在,团队坚持每月把《微车》迭代一次,并不断让用户参与到开发和迭代之中。除此之外,徐磊还表示,《微车》的未来将由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贡献来决定。他们坚信来自用户、服务用户的产品理念,期待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可以把《微车》打造成为车主服务移动门户入口,可以陪伴每位车主平安驾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