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状况。文章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经济压力五个方面分析了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其成因;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和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倡导“尊师重教”引领社会发展等减轻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工科院校 青年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作者简介]张青华(1981- ),女,山东青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山东 青岛 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层级理论模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多维培养模式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N20143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06-03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及其表现
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他通过对职业压力的研究发现,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中的人们常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经历一种疲惫不堪、“衰竭”(wear out)的状态,弗鲁顿伯格将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因其具体表现,也被称作职业枯竭或者职业衰竭。马勒斯(Maslsch)于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主要表现,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个体在情感方面的状态,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因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产生情感资源枯竭危机,对工作完全失去热情;去人性化,也可称为玩世不恭,是个体对待身边人的一种态度状态,具体指个体以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身边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把他人看作无生命的物体;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身事业的一种满意度评价,指个体对工作的意义、价值的评价下降,丧失自我效能感,且因经常感觉无法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而无法体会到工作成就感,从而不再付出任何努力。
职业倦怠作为现今职场的一种普遍现象,经常发生于国外上班族群体。国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04年中國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根据报告内容,在参与调查的4000名职场人员中,70%的人有轻微的职业倦怠,39.22%的人有中度的职业倦怠,13%的人则有严重的职业倦怠。也就是说,平均每8位受调查者中就有1位表现出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在职业倦怠对比中,教师在14种职业倦怠程度排名中以50.34%位列第三位;在17种行业职业倦怠的对比中,教育培训机构以43.98%列第三位。教育教学是一种非营利性质的特殊的助人行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强度相对比较大,面对的学生个体有较强的差异性,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环境中,如若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教师就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调查同时显示,在职业倦怠程度的职称分布中,高层管理者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低,仅为26.07%;中级专业人员职业倦怠指数为33.12%;而普通员工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8.19%。这一数据预示着低职称的青年教师可能是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程度最高的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学习,还对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学生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教师本人而言,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当教师个体表现出对工作的厌烦且情绪衰竭时,就意味着心理健康难以保持,在心理问题的影响下,身体方面的疾病如失眠、头痛、易怒等也随之而来,身心均受创伤。第二,教师因在工作中无法得到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时,无心于工作,对教师的学术生涯、职业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阻碍。不管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抑或是学校、社会有多大影响,正如美国学者德沃肯认为:“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对学生而言,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方面不容忽视,影响到学生的校园学习甚至是一生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导致教学水平呈下降趋势,教师无心备课,极大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同时,近年来心理健康研究也证明,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除与学生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相关外,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诱导因素之一。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冷漠易怒、缺少对学生切身问题应有的关心和耐心,极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和学生来讲,都是亟须攻克的难题。
在工科院校教学中,英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青年教师是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其工作状况直接关系着工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整体情况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关系着工科院校国际化的进程。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指数相当高。如何改善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仅关系着青年英语教师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
二、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因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其职业倦怠也呈现出特殊性,原因涉及学生、教师、学校、社会,以至经济等方面。
1.学生层面。在教师所要处理的所有社会关系中,师生关系处于首位。学生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对象,教师的教学生涯时刻都有学生参与,学生的言谈举止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职业表现,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工科院校因其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强调实用性和动手能力,学生课业压力相对较大,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课学习而不是英语学习中。调查显示,理工科专业学生每天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一小时,并且学习目的主要服务于期中、期末考试或者四、六级考试以及其他一些等级或者证书考试,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外部动机也过于功利化。在此情况下,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直接影响甚至打击教师教授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工作热情减退,从教学工作中难以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且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以及教学投入努力的有用性产生怀疑,认为个体工作对社会、组织、他人贡献不足。
2.教师层面。创造力是工作的生命所在。但教师的工作倾向于知识传授,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又相对单调,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缺乏创造力,这直接导致教师逐渐丧失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工作创造力的缺失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教师教授的课程、所使用的教辅材料以及教学资源相对固定,再加上高校因英语教师缺乏,每位教师需要承担多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机械重复前一天的教学工作、前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现象,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刺激相对有限。工作的重复性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相对娴熟,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但这种重复性工作的单调性也侵蚀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对青年英语教师来说,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热情逐渐减弱、时间和精力投入减少,对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技巧的动力适度降低,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漠不关心,这也是教师职业倦怠中的去人性化。
3.学校层面。在高等院校发展的衡量指标中,科研实力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成果的含金量成为高校间评比的重点和竞争的重要方面;而学术最终由任课教师承担,因此,多数高等院校建立起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成果的含金量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利益,包括职称评审、岗位调整以及收入高低。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中,以教学为己任、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传统教师已不再是领导阶层青睐的对象,科研取代教学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撰写高质量文章和申请科研课题的难度相对较大,面对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或疲于应付、身心疲惫,或放弃职业发展。对于工科院校的青年英语教师来说,科研上更处于劣势地位,工科院校的专业倾向性决定了在科研经费上的重工轻文。一方面,学校对英语教师和工科专业教师采用同样的科研要求和考核标准;但另一面,在科研经费、时间等方面又缺乏对英语教师的支持。这种经常性、不间断而不合理的考核制度造成了教师精神高度紧张、不堪重负。
4.社会层面。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有社会层面的诱导因素。随着英语成为一门国际性语言,人们逐渐意识到英语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重视英语学习;同时,社会对英语教师也提出高要求。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英语各项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缜密配合、师生双方充足的时间投入,教师付出多而学生努力不足,交际能力的培养便成为一纸空谈。当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能达到社会和学生本人的期望值时,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努力程度成為归因,英语教师面对不公正的对待有口难言、身心疲惫、心力交瘁。
5.经济压力。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人除面对职场压力外,还要承受巨大经济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缓解时,职业倦怠随之产生。同样,在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也面临相似的压力,压力程度相比其他职场年轻人更大,除来自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外,还有家庭经济方面。青年教师一方面承担大量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追求自身专业发展,不断“充电”;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经济上的窘迫,青年教师因就业时间相对短、职称低,处于教师阶层底层,收入微薄,但面对房价过高、孩子养育费用、父母养老费用等压力,在多重压力夹击下产生对工作、生活的烦躁焦虑,失去信心和斗志。
三、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的职业表现直接决定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国际化的进程,其职业倦怠有着极大的负面效应,各级组织和个人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干预,引导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健康发展。
1.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学风建设是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首选策略和重中之重。应该在学生中倡导勤学风尚,教导学生尊师重教、学会感恩,关心同学、互助互爱,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满意和认可是对教师工作的最好肯定。但众多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量小、时间宽松、压力不大,忽视高校教师为准备高质量课堂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和为查找高信息容量教学内容所付出的大量、复杂的脑力劳动。另外,高校扩招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同一个班中不同水平差异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当要求无法满足时,学生就会质疑教师的教学水平,牢骚满腹。同时,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学生习惯跟着“教师走”,希望任课教师的“一言堂”;并把这种惯性带到大学校园中,期望教师能够面面俱到。但受课时限制,教师只能提供学习的引导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英语学习不知所措;同时,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荼毒,学生重分数、轻能力,对英语交际能力和听说能力的重视度不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准备考试,这与高等院校英语培养目标是背离的。当学生无法从英语教学中获得满意的成绩,便会对教师失望甚至失去原有的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不尊敬、不理解以及过分依赖的学习习惯给高校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工作中的失落感使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尊重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教学工作积极性被严重削弱,倦怠感随之而来。由此可见,在学生中倡导学风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中得到应有尊重,提升成就感和幸福感。
2.加强教风建设。追根究底,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自身心理受到挑战的结果,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认识到个体的工作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在高等学校发展中,人才培养处于首要地位,而教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执行者,更应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其次,教师要爱岗敬业。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产生对教书育人的热情、激情,真正体会到作为人民教师的幸福和尊严,将职业倦怠程度降到最低。更何况在工科院校中,英语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承担着学生人文教育、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英语教师更应为个体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自豪。教师只有在本职工作中实现“爱教、会教、教会”的目标,带动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才能真正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英语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岗位,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和采用先进的科学教学艺术手段,高效率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带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取得满意的学业成绩,才能使学生从枯燥乏味、压力过重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把教师解放出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局面。
3.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和教师评价体系。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教师评价体系,就要充分考虑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學校应该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措施与评价机制,提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资源保障,在科研经费和政策上对英语教师有所倾斜,在教师收入方面建立新的评定办法。学校应结合英语学科的实际,出台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对英语教师实行特殊政策,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英语教师,采取多种奖励方式,既要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教师精神层面的需求。学校还要加强教学等硬件设施建设,提供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的保障,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4.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能够减轻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减轻生活压力。美国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说过:“真正完全的管理模式应该把经济刺激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经济利益的刺激才能得到高效率的产出。”因此,不管是社会层面还是学校层面,应逐步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让教师安心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5.倡导“尊师重教”引领社会发展。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呼吁全社会对英语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社会对教师有合理的期望标准,教师的职业压力才会得到缓解,青年教师才能健康成长。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不仅与英语教师的教学相关,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社会要对英语教师的劳动给予必要的尊重,对教师给予公正的定位,教师是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个体,其知识、精力都是有限的。社会大众、家长以及学生对教师应抱有合理期望,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
[3]张庆宗.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外语,2011(4).
[4]周贺.2004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enghuo/1089/3042998.html,2004-12-09.
[5]Freudenberg H J. 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