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导师制的工作集教育管理、辅导答疑、思想指引和就业指导于一体,全面贯穿于大学阶段的整个过程,这对于改进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导师制在运行中仍存在职责范围模糊、运行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使高校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校 导师制 指导 教学 管理
[作者简介]夏艳(1981- ),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吉林 四平 136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70-03
一、导师制的概念和起源
“导师制”是一种在本科阶段运行的由专业教师对所分管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思想跟踪和就业指导的制度。本科导师制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克服了高校教师与学生相脱离的弊端,对学生管理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可以说,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但加强了“教书”的针对性,也提高了“育人”的实效性。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师制开始应用于本科生的培养。学生被录取之后,到学院报到时学院会给他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导师每周辅导学生一次,地点一般在导师办公室、宿舍或在校园大小酒馆里,边讨论边喝咖啡,既轻松又和谐。”①在导师的密切关注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学业,并在行为习惯上受到导师言传身教的影响而形成严谨踏实的作风。当时导师制的实施对于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大学生良好学风和品德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导师制的引入时间较晚。“2002年9月北京大学开始在新生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北京大学每个本科生导师平均指导4~5名本科生,这些指导老师的职责大概有三项:一是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指导;二是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議。”②
二、高校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源自英国的导师制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推崇,导师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态度和树立优良的学风至关重要,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补充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导师制的工作集教育管理、辅导答疑、思想指引和就业指导于一体,全面贯穿于大学阶段的整个过程,这对于改进高校学生管理方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实行导师制有助于增强师生沟通并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在大学阶段,学生要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专业基础并进行思想扩充和行为习惯的储备。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他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学生苦思冥想几天不得其解的难题有时可能因老师的一句点拨就会茅塞顿开。可见,这种沟通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十分必要,其效果立竿见影。
“导师制的实行,要求导师们不仅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超的授课艺术,更要有不断积累和创新的学术精神,积极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逐步使各阶学术名号名至实归、名副其实。”③在导师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由于这些信息来自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笔珍贵的实践教学资本。
2.实行导师制有助于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本科生、研究生质量普遍有所下滑,学分制、选课制在重点高校中普及,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似乎迫在眉睫。”④长期以来,高校的“教书”和“育人”工作被作为两项独立的任务来完成,教书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育人则被看作学生辅导员的专职。高校教师只在课堂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便一走了之,把对学生的教育完全推给了辅导员。辅导员要面对上百名学生的管理,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一对一教育的机会很少。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但造成了知识传授和思想管理的脱节,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监管,而且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从教育学原理来看,德育和智育是紧密相连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位置。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力量自然会助推于教育过程,因此教师的德育教育效果要远高于学生辅导员。导师制实行 “一对几”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来自老师们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在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强化了对学生的监控和管理。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动态,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进一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3.实行导师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初入大学校园,面对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往往会出现很多方面的问题:对专业不够了解和学习目标模糊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前景迷茫;很多学生对于大学的集中教学、课后无练习和督促的教学方法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还有的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没能充分有效利用,导致行为的无目的性和时间支配的低效率;网络影视和游戏的诱惑使得部分学生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都与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直接相关,导师制的实施从制度层面上加强了校方与学生的联系,同时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以导师组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每组中选出一名有号召力和威信的学生作为组长,利用课余的固定时间进行小组集体学习并讨论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英语竞赛、口语辩论、演剧大赛、模拟招聘等,以此增强小组凝聚力并提升组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此外,学习小组还会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学给予引导,通过互助和影响使其远离游戏,回归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由此可见,导师制对于引导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高效利用课余时间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
4.实行导师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拓宽就业渠道。学风,从广义上说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风气,是学校独有的精神和气质的外在表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它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⑤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良好的学风沿传于良好的师风,严谨踏实的学风对于学生的影响远大于课堂知识的讲授和说教。导师制在加强师生沟通的同时也让学生受到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这种影响效果要更直观、更真实,也更易于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此外,在高校就业问题的解决方面导师制也同样功不可没。导师制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因材施教,在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和能力特长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选择课程并监督其实施,定期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这种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教师相对来说有着更广泛的专业人脉资源,企事业所需的人才类型也可与专业实现对接。应该说,作为学生导师的教师拥有着扩大就业市场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对人才的充分了解和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广泛掌握,通过导师制进行就业渠道的扩展要比学校就业部门的引荐和推介更具实效性。
三、导师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以学分制为基本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导师制的运行给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改进带来了福音,但在实施成效上却难尽人意。很多高校的导师制仍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之义。各高校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问题及其改进方法分类论述:
1.导师的职责范围模糊。本科生的导师制是对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有益补充,导师把思想、生活和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来引导学生合理高效地安排大学生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水准和综合素质。但由于导师制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导师制的职责范围不清晰、不具体使得导师难以把握指导尺度。导师需要既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指导选课,又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疏导心理问题,因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科研和教学任务本已十分繁重的教师来说确实难以承担。此外,在指导过程中导师的管理又可能与辅导员的管理出现重复或者发生冲突,没有明确的管理范围和职责在实践中阻碍了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首先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导师的职责范围,将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多种角色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作以细致划分。在划分职责的原则上应保证各司其职的同时互相之间有交叉、有补充。其次,互动和沟通在学生管理方面至关重要,这不但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学校的重视,也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沟通方式上可以采取定期碰头会、学生指导记录共享等方式。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使导师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职责和目标,给学生更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2.导师制的运行管理和評价机制尚不完善。目前,导师制在高校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高校并未把这一机制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纳入日常规范,实际指导过程中也没有检查、评价和报酬,所以大部分导师对此并不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和帮教也只是草草了事。可见,学校制度上的疏忽是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的最重要因素。那么,从学校层面上应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呢?
第一,完善约束和评价机制。导师方面,学校应规定其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教师晋级、评职和升晋的主要考核指标。在数量上规定一般教师每学期指导的最低学生人数,质量上通过学生学期末的打分来评价其指导效果。学生方面,要求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听从导师指导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学校方面,要按文件规定要求履行检查、评价和督导的职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监督各个环节的完成情况,以保证导师制切实落到实处。第二,加大对导师制运行资金的投入。导师的劳酬是影响导师制实施效果的重要一环,坚实的物质保障能够有效提高导师的指导热情,进而提升指导效果。给予导师指导酬劳是对其工作付出的一种认可和鼓励,也是学校对此项工作重视的直接表现。在分配方式上,可依据本校教务管理制度实施,如依照见习、实习的模式将导师制的指导折合成一定的工作量,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奖作为评职加分的要件等方式。第三,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导师制运行模式。在我国,由于导师制的实施细节仍不完善,各校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摸索符合本校特点的运行方式。拿导师的介入时间为例,各校就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初,有的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还有的学校在三四年级阶段。对于一般的教学型和学术型高校,在低年级阶段配置导师较为合理,因为新生入学后在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由兴奋到冷静思考和陷入迷茫的过程,这时的导师介入就十分必要。到三四年级以后,学生逐步成熟并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在毕业前要面临英语过级、毕业论文、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这时再进行导师制辅导的意义已不大。而对于以技能型为主的高校,由于学生在校就读时间短、入校之初理论课压力大、毕业前需要实践指导等方面的原因,在高年级阶段导师的介入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扩宽就业渠道能起到更实际的推进作用。
3.导师的指导水平有待提高、指导方法有待改进。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导师的指导能力和精力投入程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改进指导方法十分必要。
首先,从学院层面可选拔出指导效果好的导师对本学院的教师进行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互通指导经验,而且能督促年轻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做到教学相长。其次,导师制的实施可以突破专业和学院的限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双向选择,这样更有利于专业之间的交流互补,也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高效的指导方法。此外,校际之间的交流也必不可少。省内的同级别院校可互通有无,通过专题研讨、导师互访和提案互议等形式进行交流,在实践中碰撞的火花更有利于理论体系的建立,这对于两校导师制的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导方式上,我们也可以探索多元化。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和无线通信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互通方式。导师制的实施可以通过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这些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充分利用导师和学生的闲暇时间来提高指导效率。“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也可为师生交流提供便利。例如,可以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导师通过平台给学生布置作业,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向老师提问,这些都可以帮助师生摆脱不好找出共同的时间地点的困扰。”⑥
四、结语
实施导师制尊重学生个性,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和微观化,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是目前高校实现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它在增强师生沟通并促进教学方式改进、优化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高校导师制的运行仍存在导师的职责范围模糊、运行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完善、指导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高校的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①刘丽芳.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制略述[J].交通高教研究,2004(1):26.
②宋伟.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81.
③钱海峰.略谈导师制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4):84.
④刘平安,罗跃龙,郭建生.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200.
⑤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39.
⑥薛晓春,许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