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下,大学生学习动力是大学生学习中的核心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要素,明晰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路径,对增强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动力 系统构建
[作者简介]房三虎(1977- ),男,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地方农业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粤教高函[2013]113号)和2013年度华南農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视域下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分析与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130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77-03
学习动力系统的提出源于“动力”内涵。动力,据汉语词典解释为“使机械作功的各种作业”。引入学习中,学习动力是指推动大学生(学习主体)学习活动不断强化与发展,激励学习行为持久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学习作用力。学习动力系统是各种学习力量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它不直接介入学习,而是转化为相应的动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潜能,调节学习活动的进行。大学生学习动力是一个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需要和利益、目的和手段等各种要素在内的、动态的动力系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深入了解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探讨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途径与方法,笔者调查了华南地区某综合性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状况。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96.2%;调查对象中农村学生占58.8%,城镇学生占41.2%;男生占58.2%,女生占41.8%;大四学生占23.1%,大三学生占20.4%,大二级学生占25.6%,大一学生占31.0%;学科涵盖工科、理科、文科、农科。
二、结果与分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的大小影响学习动力的强弱。学习目标明确则注意力和能量集中于同一个方向,个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明显,学习动力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则会分散注意力和精力,容易造成学习的迷茫和困惑,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低,削弱学习动力。学习目标远大能提供持久而强烈的学习动力源;若学习目标短浅,则一旦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其学习的动力强度便会降低。对于学习目标的调查显示,17.7%的学生“非常明确”、59.5%的学生“比较明确”、17.3%的学生“不太明确”、5.6%的学生“没有目标”。
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极少一部分学生没有目标。然而,超过六成的学生缺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大情怀,一半以上的学生缺乏“在大学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2.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为学习带来正向效应,消极的学习态度则产生负向效应。对于“大学学习60分万岁”,26.2%的学生选择“有点不符合”,38.9%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对于“大学生就应该勤奋学习”,39.5%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34.1%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大学生应具备丰富的知识”,41.0%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9.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我坚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26.0%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34.1%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
由此表明:对于大学学习,大部分学生持有正确的认识,不再只注重分数,而更注重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3.专业满意度。社会上一度流行所谓“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观念,并深受学生、家长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在现行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中,专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考生能否被大学录取,影响着考生的未来职业路径和人生发展方向。由于高考录取分数线和专业录取分数线的双重因素,部分考生难以被录取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学习兴趣与所学专业不匹配,使得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学习动力。对于“满意的专业会激励我一直努力学习”这一问题,27.0%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8.0%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没有学生选择“完全不符合”。对于“如果能转到更满意的专业,我的学习动力比现在会更足”这一问题,24.7%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38.5%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由此可见,专业的满意度左右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专业满意度高则学习动力强,反之则学习动力弱。
4.就业压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谋求一份好工作已经成为毕业生们的共同心声。对于“想到面临的就业压力,我不得不努力学习”,29.5%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9.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看到周边的师兄师姐找工作难,我暗自下决心多学些知识”,28.5%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8.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可见,外部的就业压力促使大部分学生刻苦学习、不断进取。
5.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人生导师,对子女的成长成才影响深远。国内的学生较多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中成长,学习和生活的依赖度高,独立能力较低,读大学的初衷和动机往往是为了回报父母。对于“父母的期盼让我不得不努力学习”,18.1%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62.4%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想到家人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大,我不忍心不好好学习”,24.3%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53.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父母积极的表现为我学习树立了好的榜样”,18.3%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50.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可见,家庭责任、父母期盼以及父母的积极表现等,能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源泉。
6.教师教学行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学习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老师的敬业精神对我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感染力”调查显示,20.8%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52.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老师课上得好会激发我对该课程的兴趣”调查显示,28.1%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5.3%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对于“老师的严格要求会激发我的学习动力”调查显示,18.3%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8.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
可见,教师的教学投入、敬业精神、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严格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三、结论与讨论
1.内在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学习目标与学习态度。从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分析,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及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远大能给大学生学习提供稳定而持久的动力源。此外,学习态度端正能抑制和排除不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不容忽视的现状是,由于专业不满意、就业压力大等外部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将学习的动机过多关注自身发展,而忽略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的功利性强了,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弱了,长远的学习理想与抱负少了。为此,在大学生日常教育中,要将学业教育与理想教育有机结合,短期学习与长远发展密切联系。
2.外在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专业满意度与就业压力。专业满意度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密不可分。能够读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专业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专业满意度高,并且能激励他们自动自发地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专业满意度低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排斥性强,难以建立稳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热情,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外部就业压力像一张无形的手推动着大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然而,就业压力作为学习的外部驱动力,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是同等的就业压力对不同心理特质学生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将外部的就业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则会因就业压力大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二是当外部就业压力降低或消除时,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推动作用也将减弱。外部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短期性和局部性。
3.学习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集体生活环境与教师教学行为。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微观环境”之一。寝室里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寝室成员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纪律和成才等有着密切关系。据研究,寝室学风与总体学业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指外语和计算机等通用技能)发展满意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兴趣特长发展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此外,比寝室稍大的班级集体与大学生的学习也密切相关。学风优秀的班集体具有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能够无形地激励着学生勤奋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源。而学风较差的班集体,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班级凝聚力弱,同学之间的团结度低,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制约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小。优秀的教师能将刻板的知识讲得有板有眼、生动风趣、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动力;而教学较差的教师则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采取抵触或懈怠的态度,学习情绪低落,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对策与建议
1.以生涯规划为引领,构建大学生学习目标。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其所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外部环境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进入大学,高考指挥棒从此消失,大学里学什么、如何学、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等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是困扰大学生学习的现实问题。由于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明,致使许多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为此,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性格分析、兴趣探索、技能分析、价值观探索、专业认知以及工作环境认知等,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我、了解专业、认知职业,制定科学、清晰的大学四年及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建立短、中、长期发展目标,使学生更清楚、更自信、更努力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2.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由于高考招生制度及高校学科专业基础的制约,每年高校招录的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高考分数和专业限制等原因,不得已而被录取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这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无法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已经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拔尖创新型人才,又需要各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格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学生来源的异质性增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诉求亦呈现多元化趋势。基于此,高校应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自主发展的柔性的、分层次的培养方案,扩大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度和跨专业、跨学院、跨校际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转专业、主辅修专业和攻读双学位的面;改革按照专业招生和专业培养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大类招生、分段培养、强化通识教育、注重专业基础教育,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诉求,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适配度,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满意度和动力度。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教师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没有一流的师资,就难以培养一流的学生,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应从教师选聘、发展培养、管理考核、奖惩措施、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制度设计上,适度扩大教学效果在职称评聘条件中的比重,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教师自身在工作中应注重再学习、再提高、再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探究型、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单向型”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自我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4.以优化学习环境为目标,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宿舍、班级、学生社区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场所,其管理方式、学习氛围、社区文化等对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宿舍“小环境”对学生发展有“大影响”。宿舍管理中要对宿舍成员约法三章,建立宿舍管理的共同目标,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同时,高校定期开展文明宿舍建设与评比活动,加强宿舍违规违纪的惩治力度,营造健康文明的宿舍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良的环境。
班级管理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由学生共同商议自行制定班纪班规和班级发展与管理目标。通过规章制度和目标统一班级思想、凝聚班级力量,使争创优秀班集体成为班级成员的共同行动指南,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事务管理中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感,形成向“优秀看齐、向优秀学习、你追我赶”的班级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成员的学习动力。
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布局日益呈现出“一校多区”的局面,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伴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学分制改革,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年级、班级等分类概念逐步削弱,学生管理逐步走向社区化管理模式。以此要求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重心下移,把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培养学生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建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社區文化,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天中.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谢开勇.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调查与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8,14(1).
[3]夏艳霞.建设学习型寝室——绥化学院学风建设思考[J].兰州教育学报,2010,26(5).
[4]张婷婷.大学生寝室学风与学业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冶金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