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熔炉》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制作的关于聋哑儿童被性侵的纪实类电影。影片上映后,所引发的争论已经远远超过一部电影本身的价值,成为了一起社会公众事件。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电影技巧,取胜的法宝在于真实性以及导演敢将敏感题材搬上银幕的胆识。电影中具有隐喻、讽刺等意味的镜头大量出现,每个细节都足见导演的用心良苦,希望借此影片呼吁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及对社会机制漏洞的思考。
关键词:《熔炉》; 电影;纪实性;儿童性侵犯;隐喻与讽刺
作者简介:谢小芬,女,1989年10月出生,湖南衡阳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 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2
影片《熔炉》(2011,导演:黄东赫)以2005年发生在韩国光州仁和聋哑特殊教育学校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了该学校新到任的美术老师发现该校校长和老师对在校的残障儿童实施虐待和性暴力侵害。
导演将这样的题材搬上银幕肯定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和压力,这无疑是在向现行的法律系统发出质疑的声音,影片还触及了电影创作的几个敏感地带:宗教、儿童性侵犯及官官相护等。《熔炉》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效应被评选为2011年度韩国十大法律新闻事件之一。在韩国,还没有哪部电影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变动。
一
《熔炉》讲述的是一个弱小的正义与强大的邪恶作斗争的故事。然而与常规的影片不同,在本片的结尾,正义的一方并没有获得胜利。创作者的目的显然不是要为观众提供一个用来躲避现实的、理想美好的乌托邦。
片中的美术老师姜仁浩这个角色并不是影片的主人公,但是在整个电影情节的推进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线索人物,如同社会推理片中的侦探,带领观众一步步探寻这个神秘的“雾津”小镇埋藏的罪恶。
《熔炉》中的重頭戏是几场在法庭的审判。支持校长等被告一方的基督徒和为聋哑儿童维权的人士,正义和邪恶的较量在雾津法院紧张进行着。影片详细地表现了法庭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如请手语老师给聋哑人做翻译;还表现了韩国司法界的一些潜规则和内幕,如“前官优待”和官官相护。同时指出了现行法律条文中的一些漏洞,如被害方不提出控告,则法庭不予受理。与一味地对不公的判决做无谓的控诉和声讨相比,这种对司法系统的不公之处做出的冷静而又犀利的剖析显然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是本片最具社会价值的地方。
二
影片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隐喻和讽刺作用的意象。
首先,电影名字“熔炉”二字隐射着慈爱聋哑学校。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在一个像“熔炉”般的环境中,我们要么坚持自己,要么跟随大流被熔炼。一些弱势群体处在强权镇压环境下,没有话语权,聋哑小孩被放在本应该接受教育的慈爱学校,面对的却是一群禽兽般的老师,对他们心灵和身体的百般折磨和虐待,一旦进入这样的熔炉,就意味着绝望和毁灭。这个社会的非正义就像炼狱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一班烤炙着我们,有的人选择了不闻不问,有的人选择了沆瀣一气,他们的灵魂渐渐被火熔化,变成了炉底冷硬的渣滓,变成了这酷烈无情的火舌,于是他们终于可以不受自己良心的谴责,心安理得地攫取私利,放纵欲望,对他人的苦难置若罔闻。但是,总有那么些极少数人,他们怀着悲悯的情怀谛听生命的苦痛,选择了与不公奋起抗争,就像可怜可笑的堂吉诃德骑士一样单枪匹马去对抗整个世界的凶顽险恶,他们的坚韧不屈的灵魂还不肯被这炽烈的火烧为灰烬,为此,他们必须忍受他人的不解与冷漠,当权者的恣肆与轻慢,法律的迁延与无能。
其次,片中故事的发生地“白色浓雾之都--雾津”,雾津是虚构出来的地名,其隐含意义也可谓不言而喻。雾津有两个含义,表面上指浓雾,看不清楚,如同片子开头就给我们介绍了雾津这个城市,被大雾弥漫,辨不清方向。实际上是指事物的真相被浓雾掩盖,层层掩埋。这一虚构地名的隐喻设置正好契合了影片的主题。片中的“雾”似乎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大自然现象了,而是有所暗示,或许,晦暗不明的“雾”就是这个“熔炉”事件的最好注解和注定的结局,甚或许也是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和本原现实的真实特点。社会中类似“熔炉”背后的诸多真实犯罪长久以来被金钱、权势及冷漠所掩盖。为隐瞒一个犯罪,必将会制造另一个更大的犯罪来掩饰,这才是最为担忧和可怕的。 雾津这个城市常年大雾笼罩、阴霾重重,仿佛埋藏着无数的秘密。
再次,片中有五处地方提到了“玻璃”并且导演给予了特写镜头,这并不是巧合和偶然,而是导演的有意为之。玻璃给人的感觉是容易破碎,需要用心呵护,隐喻了影片中的聋哑儿童,他们的生命也很脆弱,犹如刚发芽的小草,一不小心的践踏,就足以结束其生命,正是这些需倍加珍惜和呵护的生命。在学校,老师禽兽般长时间的折磨,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第一处是姜仁浩坐在徐宥真的车里进入雾津,由于车窗玻璃的破坏,冷得瑟瑟发抖;第二处是徐宥真在警局吃了闭门羹后,打破车窗赶回参加电台采访,希望借助媒体力量为聋哑儿童维权;第三处是姜仁浩拒绝收买,愤怒地用拳头猛击车窗玻璃。 第四处是为聋哑儿童抗议示威的民众用鸡蛋击打法官的车窗。当事法官的车子驶出法院时,愤怒的民众向公车投掷着鸡蛋,以卵击石,这时候车窗无比的坚硬,正用它冰冷的外皮击破一个个脆弱的灵魂 ;第五处是民秀的遗像在防暴警察的活动中被粉碎。导演之所以把玻璃这一意象贯穿影片始终,隐含着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
最后,片中有四处用镜头特写了慈爱学校校长办公室中的“水母”。昏暗的灯光下,绿色的水母在水缸中浮动,放大的镜头特写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水母在水里漂浮的时候美得让人炫目,但是却身含剧毒。我们都知道水母离开水就会变得弱小和难看。饲养校长这朵水母的水是谁?是官官勾结的当地教育厅、市政厅、警察、检察官、律师。他们是饲养这朵表面正直善良并身为基督教徒校长的一汪臭水。向新进的老师要所谓的“办学基金”,只有交了钱才有职位;打着教育的幌子,虐待了学生之后还不承认;以虔诚基督徒的名义,为自己洗脱罪行等等,这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背后对学生作出的伤天害理的禽兽行为,和深含剧毒的水母极其相似。
影片具有讽刺意味的镜头也有很多。像地狱般的学校被叫做“慈爱聋哑学校”;经常虐待学生的生活老师叫尹慈爱;有基督教会长头衔的校长常年性侵在校学生;道貌岸然的校长办公室挂着的各种各样的奖章及一脸正义的素描画;像官官相护、相护勾结、是非不分的法院门口刻着醒目的几个大字;“自由、平等、忠义”;校长等恶人在法院胜诉之后说出的“事必归正,正义必定胜利”等等,这些镜头有着强烈的讽刺意义。
三
《熔炉》中的画面色彩,取影角度,故事节奏也处理得很好。由于特殊的社会题材,导演在片中并未为了商业利益而一味炫技,故事的节奏比较缓慢,但观众并不觉得乏味、枯燥,扣人心弦的主要是情节,加上画面色彩和取影角度的配合,观众的观影快感主要来自于此。它不同于欧美同类型电影的表现那么张扬,它有自己独特的亚洲电影的隐忍、沉默和内敛、细腻的特点,这些,也为故事中不断沉默爆发的力量积蓄了能量。
1、画面色彩。影片由于反映的是社会的黑暗面,所以采用的多是阴暗的冷色调。 电影从一开头的天气预报和悠长的隧道就定下了一种灰暗的基调。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雾津,一个全年被雾笼罩的城市,片中很少出现晴天,天空的颜色永远都是灰蒙蒙的。并且每个人的表情都特别严肃、忧郁,所有痛苦的遭遇好像都写在了脸上。
影片也有两处出现过颜色相对亮丽的色彩、灯光及伴随相对轻快的音乐。第一处是妍斗在找宥利时,路经校长办公室外面,室内有一道比较刺眼的灯光打到她脸上,同时放着她很喜欢的适合下雨天听得轻快的音乐。殊不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校长正在对宥利作出禽兽般的事情,当时的灯光、音乐和办公室内发生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很强的讽刺意义;第二处是崔仁浩和须宥真带民秀、宥利和妍斗在海边沙滩散步的情景,这是整部电影中唯一的一场温情戏,画面很像是一家人的感觉,洋溢着幸福和感动,这段短暂的时光也许是这些小孩生命当中最快乐的。导演设计这样一幕与整部影片有点格格不入的画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导演是想给观众及现实中的一些有心人士一点希望。
2、拍摄手法。影片用了大量的交叉蒙太奇、长镜头等手法。片子的开头,使用交叉蒙太奇,将男主人公在车里打电话和铁轨上的小孩有力的剪辑在一起,随着一声撞击声,我们看到铁轨上的小孩只剩一只拖鞋歪倒在路邊,男主人公的车也受到了撞击。片头就抛出一个大大的悬念,小男孩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交叉蒙太奇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气氛的同时,为下文的发展做好了铺垫。最后,法庭审判结果下来,犯人们没有受到同罪行相对应的惩罚,民秀没了弟弟,没了家庭,没了尊严……当一个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是他最无所惧的时候,所以他像个男子汉般的拿着刀子,找禽兽老师报仇去了。与开头弟弟的死相对应,同样是铁轨上,同样是阴暗的天气,同样是人和车的交叉蒙太奇,同样的结局。民秀用自己的方式替弟弟,也替自己报了仇。他用死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抗,对抗着伪道德,伪君子和伪正义。
由于影片的拍摄对象主要是小孩,并且不能说话,不能听到任何声音,只能通过手势和表情与人交流,所以导演把镜头主要集中在他们的上半身,这样更能突出聋哑儿童的表情变化和心里的波动起伏。当崔仁浩和徐宥真知道了学生被性侵和虐待事情后,开始为他们维权,寄希望通过雾津维权中心、市政厅、教育厅为这些受伤害的孩子讨回公道,让那些虐待狂般的校领导和老师受到惩罚。徐宥真让这些被虐儿童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说出来,并且录制了下来,小孩在复述自己过去几年的痛苦的经历时,因为镜头主要是打在脸上,所以我们把他们的痛苦通过表情变化看得清清楚楚,仿佛当事人是我们自己。这就是特写镜头的作用,对着特殊儿童聋哑群体,抓住他们的表情、动作、神态才是最关键的。
结语
由于电影《熔炉》及之后“熔炉法”的诞生,有人评价韩国是“电影改变国家”,而其他很多国家却是“国家改变电影”。《熔炉》所涉及的社会题材及上映之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值得每个导演和国家学习。社会问题始终存在,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善良正义的心。就如影片最后一句台词所言“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参考文献:
[1] [韩]asfun:《熔炉》——“强奸帝国”的批判[J],韩国:电影评论,2011
[2] 郭宁:《熔炉》:无声的呐喊[J],电影评介,2012.1
[3] 陈晓云:《中国电影的身体政治》[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4] 朱丹:《世界著名导演的镜头语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