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红 阎晓林
摘 要:通过实施责任教育,可以进一步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人才成长;学生;责任意识;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有责任感、义务感、公民感、道德感、法制意识、社会公德、科学的态度。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季羡林先生也指出:“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新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是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更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
当前,无论是各类研究报告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责任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比如:自己的东西乱扔而不知收拾;看到别人摔倒了不過去帮忙;对教室的卫生漠不关心;学习主动性不强,存在忘交、漏交、不交作业的现象,学习习惯松散;很多学生在家中的责任担当也很少,自理能力差,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薄弱。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通过实施责任教育——“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来转变这一现状,通过研究,进一步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列入道德教育计划。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赫然作为校训。德国强调个体应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他们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教育、教学两大任务之一。这些国外的责任教育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在国内: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研究“责任感启蒙教育”,通过委托与承诺的形式,强化任务观念,使大多数学生初步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探索出了责任感教育的新方法。浙江桐乡市崇福镇完全小学建立起 “不负责——被动负责——主动负责”责任感的内容框架和“立标、明理、示范、训练、考评”的责任感教育模式。成都市育龙中心校研究了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活动与生活让学生感受责任、体会责任、认识责任、担负责任。这些研究注重实践,给予我们很大的启迪。他们围绕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等相关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责任: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我们认为: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完成,当自己承担的任务出现问题时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
责任意识: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责任意识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责任意识的培养: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小学生形成对个人、他人、社会应尽义务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行为表现。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对他充当的角色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并努力克服在履职中碰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表现为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小学生而言,我们侧重于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等三个方面责任感的培养。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①通过对小学生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研究,让学生明白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促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②通过研究,探讨出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调查小学生责任意识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现状,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3)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个案、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起始阶段(2011.10~2012.12)
(1)理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2)调查研究,了解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①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访谈,可以看出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在责任意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课上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作业不及时完成;不喜欢读课外书等。2)部分学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喜欢吃油炸和麻辣的食物;课间追逐打闹;长时间看电视等。3)对他人、对集体的事情比较冷淡,不是本班的包干区有垃圾不主动捡;值日工作总要人督促;别人需要帮助不主动热心;学校黑板报、手抄报、运动会等活动不主动报名,怕吃苦等。4)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部分学生遇事不够冷静,喜欢与家长顶嘴;做事唱反调,有逆反心理等。
②调查结果表明:有的学生对自己、他人、班级、家庭、社会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学生、子女、公民这三种社会角色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1)学校没有科学的责任意识培养体系。表现为:A.责任意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B.重口头说教,忽视内心体验。2)家庭环境的成长,给孩子带来错误的认识。A.我是孩子,啥都依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B.家长的言行,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3)社会不良现象,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③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责任目标体系。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目标,可从学习领域、生活领域两个维度去思考。1)学习领域:课上专心听讲(倾听能力、思考能力、讨论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组织能力等);课后主动学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等)。2)生活领域:珍爱生命;社会公德(文明礼仪、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3.1~2014.12)
(1)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班级公约,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公约。新的学期,新的起点,学生大都对新学期满怀着新的希望。班主任应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习惯,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认真听讲的习惯,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等,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习惯是他们到达成功彼岸的桥梁。
(2)通过讲座和身边的典型事例,促其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通过交通安全讲座、与法同行,为成长护航、健康知识讲座,“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主题宣讲报告会,教会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有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的责任心会在教师潜移默化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一个好老师的言行,可以影响一个学生一生。同时发挥班干、组长的模范作用也尤为重要。每一位班干、组长就是一面旗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整个班级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3)结合课堂教学,围绕课题目标进行实践研究活动(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等)。
①制定责任目标,明确学习责任感。我根据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责任目标,如:课上专心听讲(倾听、思考、讨论、表达、评价、组织等能力的培养);课后主动学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等)。让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具体指向为学生的行为,让其知道自己应向哪个目标或方向去努力。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这些目标制成相应的表格,并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办法及考评机制”,通过组长评价、自评、互评的方式,来促进这些目标任务的达成,从而促进其学习责任感的加强。
②研讨课(上课、评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课堂组进行了实施研讨,发现有以下几种策略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1)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2)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3)通过及时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4)分层设计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5)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作为班主任,我非常重视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利用教材上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在品德课上,我很好地抓住现有的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和渗透。如结合《不和烟酒交朋友》《害人的邪教》等课文,教育学生要远离烟酒,远离邪教,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结合《有多少人为了我》《怎样与人相处》《心中有规则》等课文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等;结合《我们的班级》《班级中的“岗位”》等课文,教育学生要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热爱班集体,为集体做贡献,学会对集体负责等。在语文课上,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时,我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文本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鲁滨逊的生存之道,钱学森、詹天佑的爱国精神等,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悟,以便他们更好地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③沙龙研讨。根据当前研究的情况,定期进行沙龙研讨,如:“小组活动展示时如何做到全程参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一话题的沙龙研讨,大家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得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展示小组内的同学要虚心接受其他小组的善意评价和补充;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定时对小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评点。既然是竞赛,评选也要公平、公正,不能为了一个而打击了一大片,得不偿失。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发言的质量,对于与众不同、具有创新的答案应考虑给予加分;“耐心倾听”的好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和指导;在观念意见发生碰撞时,可以争辩,但注意礼貌和语气,要以理服人等等。我觉得,这样的沙龙研讨课堂研讨、课题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
(4)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①制定相应的考评机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1)小组合作学习管理办法及考评机制的制定。为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参與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根据调查情况,新建了学习小组以及考评机制。一是合作小组的组建。包括组员合理分配和小组长的选拔两个方面。二是合作小组的管理分工及职责。对组长的职责和小组内学生的评价细则进一步进行明确,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定期进行优胜学习小组及优秀小组长的评比。2)建立责任意识明星榜。根据责任意识培养体系目标,设定自理明星、学习明星、诚信明星、争光明星、团结明星、守纪明星等,每月选出相应的明星,把他们的照片张贴在明星榜上。责任意识明星榜的建立,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增强学生争当小明星的热情。
②设置相应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针对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现状,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对责任意识的认识,形成一种“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责任培养运行机制,在班级、学校、家庭中为学生提供各种责任岗位,积极行使“主人权力”,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责任品质,外显为责任行为。
③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1)在活动中践行责任。为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我开展了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如助残爱心活动,“环保中队在行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对他人负责、关心他人”好行为评比活动,“孝敬父母每日一行动”活动。同时,我组织学生针对学校周围乱倒垃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明确了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让队员们明白:在学校里,我们努力学习,这是责任;在家里,我们帮父母做点家务活,这还是责任;出门在外,为社会做点事,这更是责任。2)在竞争中增强责任。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而显得五彩斑斓。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参与和竞争中,学会了表现自己,达到了培养责任心的目的,从而使班级的荣誉硕果累累。
(5)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交流会。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一是可以聆听教科室主任的指导,二是可以互相学习,多学习别人一些好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可提出自己研究中的困惑,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进一步走向完善。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2)
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②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现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小组学习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并在学校进行推广。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探讨出了有关小组学习的评价机制:小组学习的管理制度、小组学习评价表等,特别是小组学习评价表已在学校每个班级进行推广应用,小组每天每课都要进行评价,已促使小组学习的有效进行。
(2)责任意识逐渐形成,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是你争我抢,不甘落后,课后学校的各项活动也是毫不示弱:手抄报比赛为小组争光、古诗文擂台赛为班级争光、涂鸦天地更是要夺冠军。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了,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良好的品质就得以形成。走进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班级,你会看到一个个专心学习,礼仪十足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兴国.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启蒙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J].教育探索,1999(2).
[2]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M].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
版社,2003.
[3]吴亚林.德育创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4]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孙云晓.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6]周南照.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7]周宗奎.現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8]董志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5.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小学)
注: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