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文荃
当全社会都在关注和畅谈人才培养的时候,明确人才培养的理念,提出科学合理的多维培养体系,同时构建人才培养的平台和条件,并以务实耐心的态度去实施,应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一种理性态度。为此,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既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人,也是培养能够感知美和幸福的人。而这二者的基础都是健全的人性。在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性的引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责任感、正直、合作等理念和品性,无疑是成功教育的评判标准之一。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的构建、课程的设置、教学改革的推动等,才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或者说,才能让“理想之花盛开在现实的土壤上”。
其次,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有的人觉得理想似乎成了空中楼阁,羞于启齿,这其实是对理想的曲解。每个人都该有理想,那是对人生的企划与期许。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志向,激发他们的梦想,明确人生定位十分必要。不明就里的学习与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可谓天壤之别。立志并非一定就是要做一个“高大全”的人。对于事业及人生成就的期望,与自己的长处相匹配,而且依靠自身努力,以合理方式取得名与利,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志向。
第三,要给学生够得着的目标。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有不少并不知道自己该达到怎样的目标。目标其实不应该数字化,但或许可以是一个方向、一个参照。如同珠穆朗玛峰,那是所有登山爱好者都渴望征服的极限。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但如果走在那条路上,且始终在为之努力,那就是一种很好的引领和指向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社会服务等提出較为明确的目标,引导他们去努力,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人才的成长就有了精神支撑与物质配合。人才培养切忌空泛的激励和虚无的指向,那种做法或许会让学生产生几分钟的热血沸腾,但很快就会消失,难以持久。
最后,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培养过程中的理念、环境、氛围、机制等,都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毫无疑问,理念是最为重要的先导,它会影响培养环节中所有计划的制订及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看得远一点,不功利、不单一、不教条,注重“人”与“才”的融合培养,注重学生志向与潜能的激励,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平台与条件。如同有了阳光、雨水和丰厚土壤等条件的树木,必定可以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但肯定不能是流水线产品。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激发内因,配合外力,我们一定可以看到人才培养的累累硕果。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