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梅
【关键词】小儿腹泻 中医治疗 各医家治疗心得
小儿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多发于二岁以内的婴幼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而总的来说,都与脾胃有关,病变在大肠。脾为土脏,职司运化,性喜燥恶湿,容易为湿所困而病。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一旦寒温失调,或乳食失调,均能损伤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水食合污于大肠而致泄泻。总之外感之湿为致病之因,而内生之湿邪为脾病之果,内外之湿,乳食之滞,蕴蓄脾胃,是为泄泻病理的基本因素。
【关键词】小儿腹泻;治疗心得
【中图分类号】R722.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03-01
小儿腹泻临床病症多端,在治疗方面,去积消食、导滞攻下、清热利湿、温中祛寒、健脾益气、利水渗湿、涩肠止泻、行气消胀、养阴清热、扶阳固摄,为治疗腹泻十法,而温、清、消、补是临床常用的,临床各医家在治疗婴幼儿腹泻中,又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与运用。
1. 扶本祛邪:泄泻之本在于脾,而小儿之脾常不足,调脾胃为第一要务,即使非脾虚之泻,亦常加入二、三味以扶脾,且病情有一分好转,便追加一分扶脾药。金绍文1多用白术、茯苓、扁豆、陈皮、木香,史方奇2认为当用党参以治本,为重点,病重者党参量可加大,病甚者可用红参,虚极者可用西洋参。刘氏3认为健脾补本重用黄芪,认为党参稍腻,白术利水,用量均不宜重,唯独黄芪没有二者缺陷,健脾益气之功著,临床用量多在30克以上,收效著,且无副作用。其次是祛邪,本病多发于夏秋季,发病以湿热为多见。因而祛邪分除湿与清热。史氏2认为,湿因脾虚不运化所内生,热为湿遏积滞所成,故当以除湿为主,清热次之。秦廉泉4在治疗本病时,主张利湿首选苍术,清热重在黄芩,苍术性味微苦,芳香悦胃,醒脾助运,疏化水湿,故对脾失输化,湿胜则濡泻病作用较好,黄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泻之偏于热者,用时宜炒熟存性,可增强止泻作用。
2. 湿热清肠略参酸涩:有些医学认为石榴皮、乌梅、诃子、赤石脂等酸涩药有敛邪之碍,凡有兼杂湿热概属禁用。冯氏5临证体会兼夹湿热亦可收敛,凡属久泻久痢,只要里急后重症状不明显,而大便水分多,或呈喷射式者,均可采用酸涩止泻药,现代医学研究,这些药中有一些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秦氏4认为“久泻不尽,宜补而兼涩”,诃子,粟壳二味,涩肠固脱之效著,投之得当,可立竿见影。
3. 调脾胃,勿忘滋养脾阴:由于暴泻或久泻或过用苦寒,湿燥之品致津液受伤者,证见大便次数多而溏,肛门皱褶失润,四肢皮肤干皱,口渴欲饮,舌红少津,治宜清肠滋液。金绍文1以少量之芩、连配用足量之石斛、麦冬、俾肠热清而液生,泄泻可止。滋补之剂,往往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致纳呆、腹泻。故有专家在阴伤情况下,不用生地、玄参之类,而选用山药、扁豆、莲子、石斛等品,滋阴而不腻,补脾而不燥,于泄泻伤阴甚宜。
4. 调脾安中而喜用温燥:泄泻之致病因素主要是湿。金氏1提出临证用药宜偏温、偏燥。如苍术、白术、煨木香、香附子、川朴、炮姜、陈皮等,经常使用,即使是热泻,也不忘加温燥药。脾健之功在脾阳,湿邪易损伤阳气,护阳唯温,祛湿宜燥。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阴既不足,阳亦未充。泄泻久治不愈,可有伤阴,伤阳两种不同演变结果。若见脘腹冷痛,喜暖畏寒,手足不温等阳伤症状时,秦氏4认为补命门火药中以破故纸、苁蓉为佳,此二味温而不燥,适用于小儿。冯氏5认为婴幼儿的脾肾阳虚久泻,附子理中汤的疗效早已肯定,认为关键作用在附子,附子温肾阳以壮命门之火,火旺生土,脾阳得以恢复,运化功能正常而泻自止。
5. 清化湿热寒温并用:久泻颇多寒热虚实错杂者,即肠中湿热结滞,脾气虚寒,颇类乌梅丸证,宜选用七味白术散合三地泥煎,或四君子汤合三地泥煎,在加减中灵活应用干姜、肉桂、乌梅、黄连等药,此法清、补、寒、热、酸、甘、辛并用,使补脾不滞湿,辛温而不伤津,苦寒而不损阳,即能补脾升阳,又能清热化湿。
6. 导利固涩,三法相伍:小儿泄泻,伤食最多,即便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亦每多夹滞,故每用消导之楂炭、炒麦芽、莱菔子等。古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故利小便为治泻必用之法,但又因小儿有“易虚易实”的特点,泄泻易致清气下陷,津气暴脱,甚或阴竭阳之危重症,所以在利导之时常加诃子、石榴以收涩。即使是初病,若是暴泻、口渴亦常用之,金氏1认为三法相伍,有祛邪不伤正,涩肠不留寇之妙。
小儿病,要斟酌分量,充分的认识小儿体质生理及病理上的特点,掌握小儿疾病发展规律,根据不同阶段,认真辨证,慎重施治,决不能掉以轻心,造成不良后果。以下是我治疗小儿腹泻的体会:
熊某,女,23个月,2008年6月初診。
患儿于5月22日开始感冒,微发热流清涕,哭闹拒食,继之呕吐,腹泻,先为稀黄便,后为水样便日5-9次。血常规白细胞1.2×109个/L,大便镜检(-)。经市内儿科诊所治疗,服用多种抗菌素(具体不详)均未见效,故前来求治。诊时,患儿中度脱水,精神不振,腹泻蛋花样便,肛门红,苔黄厚,指纹红紫,证属湿热腹泻,治宜清热利湿,调理脾胃。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5ɡ 藿香5ɡ 黄芩5ɡ 黄连5ɡ 车前子5ɡ 薏苡5ɡ 半夏5ɡ神曲6ɡ 扁豆10ɡ 麦芽4ɡ
3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精神振作,饮食增加。
二诊于上方加通草3克,继服3剂,腹泻愈。
夏秋季节最易感受湿热之邪,如婴幼儿正气不足,湿热内侵,易伤及脾胃,水谷运化失常,清浊不分,下注大肠而致腹泻。治宜清利湿热,湿热分消而腹泻自止。方中煨葛根配伍黄连、黄芩清热利湿,葛根能减其发散之力,专入阳明之里,升发清阳之气以生津液;藿香、扁豆芳香化湿,祛暑清热。
参考文献
[1]金绍文(1910-)主任医师,苏州人。临证经验非富,为江苏省著名小儿专家。
[2]史方奇(1911-1994 )主任医师,重庆人。精通内、妇、儿科,重庆市第二中医院创始人之一。
[3]刘选清(1919-)副主任医师,陕西南郑县人。早年师承于陕西名医郭国兴门下,学验丰富,善用经方。
[4]秦廉泉(1897-1976)江苏省泰兴县人。师事于泰县儿科名医纪小云,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60年。
[5]冯视祥(1914-)主任医师,四川省中医研究所。早年受教于庞翼元先生。专攻儿科,疗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