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2014-04-29 17:22赵君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抑郁

赵君

【摘 要】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4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干预4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作为评价工具进行评价。结果:认知行为干预后观察组SAS、SDS、SCL-9評分均有显著性差异降低。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显著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认知行为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07-02

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并发焦虑抑郁障碍,且发病率较高。其病因学复杂,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结果。笔者于2008年7—12月对4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了为期4周的认知行为干预,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40例患者来源于2008年7月—12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55—84岁,其中脑血管病患者7例,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6例,其他慢性疾病7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成度、家庭收入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等。观察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首先根据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试、分析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综合性认知行为干预方案。干预方法是:由同一接诊者按照预定的干预方案,首先进行预约,于约定时间在心理治疗室或患者家中进行一对一心理干预,每周2次,每次50分钟,每位患者共进行8次,历时4周。(1)建立合作性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有效心理干预的基础。要热情接待患者,以尊重和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主要症状和诊断治疗情况,做到与患者共情,设身处地的理解患者,及时表达对她们的关心。用科学知识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患者真切感受到护士真心帮助的意愿和有能力给她们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做好认知行为干预的基础。(2)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求助者和医务人员是合作的相互信任的关系;②假设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③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改变;④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1]。患者常因其非功能性思维而引起负性情绪,难以承受日常生活中小的挫折和失败,认知疗法的关键在于及时纠正患者的非理性观念,消除负性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治疗程序如下:①制定每日活动计划表:患者情绪低落、抑郁少动、缺乏动机,对前途、命运感到渺茫,这些均会加剧焦虑抑郁情绪。制定每日活动计划表是认知疗法的重要步骤之一。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每日活动内容,要求患者记录落实情况,定期进行小结,充分挖掘患者潜力,让其感到充实,逐渐增加自信心和愉快感;②认知重评:认知重评由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评价;③转换治疗: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让患者思考换一种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体验和外部环境,改变认知上的偏差;二是换一种反应方式来应付心理和环境问题。④角色扮演:治疗者与患者之间互换角色或扮演其他角色,以发现患者的不良认知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⑤团体活动:每两周举办一次观察组患者的联谊活动,让他们聚在一起,参与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活动结束前共同讨论下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形式内容。使患者在参加活动的基础上,讨论自己的问题,帮助他们解释问题的成因,发现相似问题的普遍性,借鉴和学习其他病友的经验教训以及对社会行为的反应,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帮助,逐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情绪和行为的改善。每位患者至少参加2次联谊活动。(3)家庭情感支持。依据家庭治疗理论[2],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干预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重视家属、亲友对患者的情感支持作用,可同时和患者家属一起进行心理治疗,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家庭成员减少家庭内各种应激源,以减少和消除不良情绪出现。

1.3 评定工具

(1)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由张编制于1965年[3]。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指数范围为0.25—1.0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该表可有效评定抑郁症状的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2)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由张于1971年编制[3]。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照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该量表效度较好,能较准确地反映焦虑症状的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3)90项症状清单(SCL—90)[4]:现版本由Derogatis编制于1973年,包括9个因子共90个项目,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门诊,可评定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前后病情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经过4周的认知行为干预后,观察组SAS、SDS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

2.2 认知行为干预后,在SCL—90各因子评分中,观察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及恐怖症状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和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老年患者的心理行为及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我们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也更加注重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结果显示[5],采用心理认知干预,能帮助病人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恶劣心境,提高生活质量。认知行为干预属于心理治疗模式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患者个性化认知行为干预,改变患者非理性信念,从而发挥出自我能动性,战胜自我,改善负性自动想法,唤起患者的正性情感,利用多种行为治疗方法,从而不断增强患者信心,更快、更明显的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SAS、SDS、SCL—90作为国际著名的评价工具,具有容量大,反应症状全面,能准确刻划被试者的自觉症状等特点,已证明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能较好的反应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显示两组病人在入院时SAS、SDS、SCL—90因子分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中可看出,在观察组患者经过认知行为干预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明显减轻,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得到较好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总之,对老年慢性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及早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有效改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6

[2] 何明翔.最新精神病防治技术操作规范与康复、服务实用全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6-162

[3] 汪向东,王西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7,194-195,235-236

[4]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1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干预抑郁
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
阿立哌唑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认知行为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
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认知行为干预对中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过半帕金森病会和“抑郁”相伴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分散注意力与认知行为干预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