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彦
【摘要】 初中化学课堂习题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优化课堂习题,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明确教学三维目标,选用少而精的习题,不给学生增负,做到习题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吃饱吃好。
【关键词】 化学 课堂习题 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28-02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学校每年初三开学总是不能及时用到学校所定的教辅资料,“临时抱佛脚”拿一本资料复印给学生是常用的方式。随着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许多老师越来越不喜欢这种“拿来主义”。教辅资料里有很多题目是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我们的学生,我们最了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来设计课堂习题呢?
二、初中化学课堂习题问题之现状
初中化学课堂习题有以下问题:重复出现次数多、内容超纲,不能及时与新教材、新课标相匹配,不能与课堂同步,量大而不精,层次不清,针对性不强,教学三维目标不明确。面对如此现状,有很多地区的专家和教师在自行编写相应的教辅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却不适合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有的老师甚至不看清题目,就让学生把相关章节的题目全做。初三学生的课程多,任务重,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精力分散,最终导致先进生浪费许多时间,效率较低,把习题当成一种任务,而后进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量地、机械地、重复性地练习,会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状态转入静息状态,思维产生抑制,不利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
三、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
观察能力加强,但不能透过复杂的现象看本质;注意力的稳定性多由兴趣引起;想象力变得十分丰富、生动,创造性增强。
情感内容日趋丰富、深刻,心理学家认为十二岁到十四岁是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阶段,这可能是神经兴奋过程较强而抑制过程较弱的缘故。意志行为易受“暗示”并愿意模拟心中的偶像。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其独立感和成人感,因为少年身体的发育处于第二个高峰期,身体的变化,知识、经验、能力的积累及社会地位的改变,使他们感觉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我意识的视线由外部转向内心,仿佛刚刚发现“自我”,他们不仅关心自己,也对别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但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四、理论基础
1. 最优化教学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指出:“语文、数学、物理等科优选必要数量的练习,对形成学生必要的技能技巧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教师力求用扩大练习数量的办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没有设法从每道题中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的一种理论。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观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学应当利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习者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在习题设计中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及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据此设计习题使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使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3. 冰山理论
根据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人的才能或素质分为可见部分——“水上部分”和不可见部分——“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或反复训练获得。而“水下部分”是人的潜在的能力或素质,它们构成整个素质中的大部分,只有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我们才能够观察到一个人潜在的能力。
五、优化初中化学课题习题的策略
1. 兴趣为前提,拓展是目的
利用初三学生注意的稳定性由兴趣产生以及关心他人的内心世界等特征,笔者设计将简短的有趣的化学实验、化学故事或人物轶事等放在每课课堂习题前,这是不同于很多教辅资料之处。经查阅大量化学习题资料,绝大多数是死板的知识梳理和习题的框架,少部分编者在章节后附上小故事等。笔者认为,这一做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前提,放在每节课题前,使学生发现化学的有趣之处,喜欢上这节课。更重要的是,每篇短文要与本课题的内容相关,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本课题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前就可以将法国拉瓦锡如何做实验证明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事加以描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的一定的基础;在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2《水的净化》前可加入“饮用水消毒”的例子,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明确教学三维目标
笔者在优化化学课堂习题的第二步就是根据每节课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三维目标详细写出来,并在课前做简单解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水平。
3. 习题少而精
面对习题量多面不精的问题,笔者进行思考。课堂的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我们的目标是高效率的课堂。初三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但作为老师,想给学生减负,不留太多的负担给孩子们。这些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水平,选择少而精的课堂习题尤为关键。有人认为,习题的精就是要选各地的中考试题。其实不然,习题需要有针对性,要符合教学三维目标,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超纲。什么才是好题?选用“新”而“精”的典型习题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创新能力。习题的选择要有目的性,围绕教学三维目标,体现新课标,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训练习,避免机械、重复无效的练习。
4. 梯度习题
笔者的习题包括必做题和提高题两部分。有层次的习题,为了让先进生吃好,后进生吃饱,实际的效果比想象中更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初三学生自我表现力的增强,使得他们不满足于“必做题”。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提高题”也就很容易被他们拿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不断挖掘学生“水下部分”——潜在的能力或素质。例如,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课堂练习【必做题】
1.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食物霉变 B.纸张燃烧 C.铁轨生锈 D.蜡烛熔化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A. 有气体生成 B.有沉淀生成
C. 有颜色变化 D.有新物质生成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B. 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C. 化学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D. 蜡烛燃烧的过程只发生化学变化而不发生物理变化
【提高题】
1.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列对化学变化的“新物质”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 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2. 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需要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并能辨别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必做题是一些基础的题目,而搞高题将具体的升华到抽象,以及利用一些诗句来解释生活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习的多元化。
课堂习题是初中化学课堂中重要的环节,课堂效率高低与否与课堂习题有着重要的关系。初中化学课堂习题的优化要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但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而且能不断进行思考,激发对化学的求知欲等原则,让学生不再苦苦低迷于题海中,而是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课题编号:GDXKT1573)
[ 参 考 文 献 ]
[1]刘显国.练习设计的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吴鑫德.化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8
[3][5]李亚娟.高中物理课堂习题问题设计与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
[4]毛亮清.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和英语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8,2:80-81.
[6]袁海燕.“冰山理论”对成人学习力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