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云珍
【摘要】探讨精神科患者安全事件的因素,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加强病区的安全管理,对护士与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及时对患者和环境进行评估,可以预防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精神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事件,提示护理人员高度重视安全事件的发生,积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的保障患者的安全,杜绝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90-01
精神科的护理安全,面临很多风险和压力,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强化各项防范措施,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有效的保障患者的安全,杜绝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
1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患者共532例,发生安全事件共12例。其中:外走7例(外检中1例、毁坏窗户设施外走2例、外出工娱疗时越墙外走1例,钥匙管理3例),发放食品时冲动伤害2例,安全检查未落实致打火机进入病室发生纵火1例,洗澡时跌倒致骨折1例,热水烫伤1例。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2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2.1 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
患者常表现为思维、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异常。缺乏自知力,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不接受治疗,兴奋、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外走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如:患者因食品而与病友发生冲突;用饮料瓶装开水放到裤兜里导致大腿烫伤。
2.2 住院环境的特殊性
封闭式的管理是精神科病房的特点之一,是为了限制一些发作期精神病患者的自由,有时还需要采取强行的保护性约束,其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使患者感到不能适应环境而容易引发冲动伤人、不安心住院而出走行为等。如患者参加室外康复活动时伺机翻墙外走等。
2.3 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
精神科的一些护理措施常常不能被患者家属理解,如病房的封闭式管理,危险物品的安全检查,必要时的保护性约束等。一些患者的家属对精神病的知识缺乏,在陪护或探视患者的过程中常把一些危险物品(如刀、剪、绳、利器、金属制品等)不自觉的带入病房,致使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环境危险因素不能完全杜绝。如一位家属为了方便儿子住院期间吸烟,在护士行安全检查后仍偷偷将打火机给了患者,导致点燃被絮,险些发生火情。
2.4 护理人员的因素
目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轻护士,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专科知识培训的机会,对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科护理知识缺乏,业务生疏没有工作经验,接触和护理精神病患者时缺乏技巧与方法,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常因语言行为不当甚至激怒患者造成自己伤害,以及对患者安全隐患的预见性差。增加了安全隐患;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工作责任心和职业的敏感性。如一患者撬窗外走时发生了响动,但是未引起护士的重视和警觉,没有及时进行巡视和查房,导致患者外走,对患者的饮用水没有严格控温,放置过烫的水,致使一症状发作期的患者在储水时烫伤。
2.5 制度落实不到位
缺乏工作责任心,工作时失职,如带患者外出检查过程中,陪检护士与其他人员聊天,忽视了观察患者,致1例患者做完检查后趁机外走;钥匙管理制度未落实,工作不在状态,没有妥善按要求保管好进出病区的钥匙,导致被患者拾得后开门外走等。床头重点交接不认真履行。
2.6 护士的法律意识
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例如,在床头交班时没有顾及患者是否愿意而随意暴露患者的躯体,有的把患者在疾病中的表现当笑话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甚至取笑,这就侵犯了患者隐私权和保密权。
2.7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足
护理人员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如发放食品时仅1名护士在场,难以控制局面,不能及时有效的防范冲突发生。
3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护理部聘请了老师来院对护士进行规范的授课,还组织学习了执业护士法,让护士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患者和自己的权益。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医院护理部采取每月对护士进行精神科应知应会知识学习考试,抽查精神科护理安全规范的处理流程;科室对护士完成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及考试,要求人人过关;每周1次组织3年以内的年轻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工作责任心的教育以及学习精神病症状学,对精神科基础知识及症状学进行学习、考试考核。护理安全工作要求护理精神病患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来为患者服务。同时,还应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处理应激能力,这样才能使精神病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年轻护士只有掌握症状学才能在病情观察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患者自伤、自杀、他伤等意外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增强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使年轻的护士自觉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护理安全防范事故应急流程、护理质控标准、医嘱查对制度等,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按规范的工作流程完成各项护理工作,科室质控小组同时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处理。严格规范安全检查的时间和内容,要求责任落实到人,安全检查护士长每周组织1次,护士组长每周组织2次,安全责任人每天参与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处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分析和讨论,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3.4 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安全知识宣教
患者入院时、家属探视时,由病区首问护士负责为患者和家属讲解病房环境的特殊性,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精神科病房封闭式管理的一些规定和制度,介绍哪些是危险物品不能进入病房,讲解保护性约束的目的和内容;对于住院患者由其管床护士每周负责为其讲解精神疾病的一个小知识,康复科每周集体为患者进行一次引导式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能安心住院和配合治疗,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的特殊性、治疗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能够理解和支持精神科护理工作,减少和防止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减少医患纠纷。
3.5 加强制度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如夜查房考核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险物品保管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巡视制度、各班职责等核心制度等。制订出的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将安全的规定落实在工作程序和职责中,要求护士严格执行精神科护理工作制度及护理常规和护理操作规程,规定护士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患者的病情,确保患者的安全。
4结论
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的标准之一。而精神科的特殊性致使精神科的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排除隐患,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工作质量水平提高的前提。因此,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进行监控,及时查找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应用科学管理的手段,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刁小玲,江桂素.对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实行风险预案管理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13:.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7-48, 75-77,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