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华
摘 要: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有准备地去听教师讲课,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成为学生一种持久的自主的学习行为,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预习;自学;收效;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学习的必要基础。所谓“预”就是“事先”“预备”;“习”是“学习”“练习”之意。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有准备地去听老师讲课,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工作。
一、预习的收效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执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得到提高
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生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
5.培养了阅读书籍的兴趣,课外知识丰富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预习的设计
1.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因此,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2.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導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
(3)给课文加批注
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比喻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教学《日月潭》第二课时,课前布置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词语旁写上自己的体会,上课时,同桌互相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读书很认真,每个人都拿笔写下了自己的读书感悟。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对文中的句子进行了多样的解读,充分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学生初步养成了边读边批注的读书方法,并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那将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钢二十二小)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