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

2014-04-29 01:20乐春荣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医内科活血化瘀临床

乐春荣

【摘要】隨着我国的各方面的实力和技术都在不断的进步和提升,我国在世界各国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医疗行业的发展上,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中医的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而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仍然是我们需要继续发展和探索的问题,需要各研究人员不断地调研和考察。本文就活血化瘀的各方面做以简要的介绍,同时也简要的分析了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6-01

目前,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良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发展中医的科学,仍旧是一个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应该更好的保证中国千年来留下的传统,然而,对于中医的发展,尤其是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运用仍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1对“瘀血”的简要介绍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则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或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瘀血的病证特点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阻塞不通,或内脏发生瘀积,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特点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前区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暗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骨疽;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2活血化瘀的治疗机制

出血性中风发病的核心是气血逆乱和疲血留滞,因此疲血既是本病多种病因作用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治疗应以破血祛痪为第一要义。临床中运用破血祛癖、通腑泻下、逐水泄浊方法,能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血肿的吸收,改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降低血压,对促进康复、减少死亡率、降低致残率有明显的作用。活血化瘀治疗机制有很多的优势,比如解除毛细血管痉挛,扩大毛细血管管径,改善肺毛细血管血流灌注;减轻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水泡裂隙损伤,保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减轻红细胞癖滞和白细胞栓塞,防止血小板聚集;由于肺泡内血细胞、纤维素和血浆蛋白凝聚物的清除,使已损伤的表面活性物质得以恢复,从而稳定了肺泡、改善了呼吸。

气管哮喘患者血液流变学、免疫球蛋白、微循环及气道组织学均有改变,提示气道慢性炎症实质主要是气道疲血,认为气道癖血是哮喘微观辨证中的一个主要矛盾。所以在整体辨证用药(宣肺化痰、降气平喘)的基础上加重活血补肾中药,有利于改善气道血流,减轻气道疲血,保护和恢复正常组织结构,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另外,补阳还五汤功能补气活血,化病通络。一般认为,对辨证属气虚血癖者,根据气虚者补之,血癖者活血的治则,补气活血同用,标本并治,可使气旺血行,络通癖除,诸症自愈。补阳还五汤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

3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内科住院患者数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肾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加,治疗这些疾病的活血化瘀中成药的使用频度也随之相对较高,导致对此类药的需求量增长,中药注射剂是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以及供临床使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其中活血化瘀类药具有活血通脉、祛除瘀血的作用,品种繁多,广泛应用于内科临床。

临床上治疗时,首先确定存在瘀血证,其次涉及到瘀血证的程度问题,活血化瘀中药按作用强弱可分为和血、活血与破血3大类,临床应据血瘀证的轻重程度,选择相适宜的活血化瘀中药,中医理论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瘀血证的成因有多种,所适用的药物也不尽相同,如气滞血瘀者应选用行气活血、化瘀通脉类药,体虚致瘀者应选用益气活血,养血化瘀类药,而血寒致瘀者则应选用温阳活血、温经化瘀类药等,通过辨证论治使其疗效得以完全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由于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属攻逐之品,较易耗伤机体正气,过量或长期使用易引起机体功能的衰退,同时现代医学也证明活血化瘀类中药能减弱机体的凝血机制,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因此长期或过量使用易引起皮下出血、过敏性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溃疡、出血等病史及过敏史,严格遵循说明书的用法用量和适应证范围,切不可盲目加大剂量、长期使用,且应避免同时与多种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联用,必要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与血小板,防止出现出血性倾向。作为临床用途极广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证明了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均应努力把握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用药原则,密切关注类药物的自身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4结束语

通过文章对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的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中医对人们重要性,进而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医药事业,不断地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从而更加方便广大群众,真正意义上做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13,401,407,440.

[2] 宋芳,曹伟灵,湛晴宇.我院2011年中成药注射剂门诊使用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1-2.

[3] 宝利华.活血化瘀类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中的体会[J].健康必读( 下旬刊),2013,3:355,142.

猜你喜欢
中医内科活血化瘀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基于撤药分析法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
基于撤药分析法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