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瑞
【摘要】更年期综合症(Menopausal Syndrome ,MPS)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发生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候群, 是更年期妇女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身体及心理可同时出现多种变化,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约85%更年期妇女可出状症,25%症状较重,并可引起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女性平均年龄可达75岁,甚至更长,人生的1/3时间将从更年期开始近年来,对本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取得一定的进展,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对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西医研究动态与进展作一较全面综述,为临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较新资料,以供同行参考指正。
【关键词】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西药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79-01
一一般治疗
1、开展健康教育,使更年期的妇女认识到更年期的到来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正确对待更年期的某些生理和心理变化,注重日常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阴部卫生,预防萎缩的生殖器官发生感染,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饮酒吸烟,饮酒和吸烟有促进骨丢失的作用。适当的体格锻炼。膳食营养方面要合理搭配各种食物,适当限制能量的摄入,饮食清淡少盐,注意摄入足够蛋白质及含钙丰富食物,预防骨质疏松。
2、性激素治疗
目前研究肯定了性激素治疗可以缓解绝经相关症状。适应证: 因雌激素缺乏引起的老年性阴道炎、泌尿系感染或性功能障碍明显者; 脂质代谢障碍明显; 骨质疏松发展明显; 精神神经症状严重,经一般治疗无效。
禁忌证[1]: 绝对禁忌证包括已有或可疑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生
殖道异常出血、6 个月内活动性血栓病、重症肝脏疾病等,脑膜瘤禁用孕激素。相对禁忌证有心脏病、偏头痛、肝胆疾病史、子宫内膜癌病史、血栓性疾病史、乳腺良性疾病和乳腺癌家族史等。
个性化治疗方案[2]: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治疗前的评估,剂量和用药方案个体化,尽量选择天然雌激素,以最小剂量且有效为佳。在卵巢功能开始减退并出现相关绝经症状后即可开始应用,治疗期间以3 ~ 5 年为宜,需定期评估,明确受益大于风险方可继续使用。停止雌激素治疗时,一般主张缓慢减量或间歇用药,逐步停药,防止症状复发。主要药物为雌激素,可辅以孕激素。①口服用药途径及剂量方案: 主要优点是血药浓度稳定,但对肝脏有一定损害,还可以刺激产生肾素底物及凝血因子。常用药物的剂量: 戊酸雌二醇1 ~ 2mg /日,结合雌二醇0. 3 ~0. 625mg /日,醋酸甲羟孕酮4 ~ 8mg /日。②胃肠道外途径及方案: 能缓解潮热,防止骨质疏松,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对血脂影响较小。郁琦等[3]应用半水合雌二醇贴剂治疗绝经期症状的妇女30 例,并设对照组( 口服戊酸雌二醇) 30 例,结果两组绝经相关症状评分Kupperman 指数有明显降低,半水合雌二醇贴剂治疗绝经期症状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于不适宜选择口服途径的妇女。
3、非性激素治疗
黑升麻: 国内外的研究肯定了黑升麻治疗围绝经期症状积极作用,黑升麻根茎被德国E 委员会批准为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和绝经综合征的自主神经症状的非处方药[4]。白文佩等[5]应用莉芙敏、替勃龙治疗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发现莉芙敏能够有效、安全地改善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其疗效与替勃龙相似,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替勃龙。田秦杰等[6]在中国8 个省市13 所大型医院进行的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平行、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黑升麻可有效缓解其绝经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植物雌激素: 植物雌激素存在于植物中,分子结构与哺乳动物雌激素结构相似,可结合到哺乳动物体内雌激素受体上并能发挥类似于内源性雌激素作用的成分。含植物雌激素的植物主要有: 大豆( 大豆异黄酮) 、葛根、阿麻籽等。截止到目前[7],国际国内尚未将植物雌激素产品作为药品上市,均按保健品销售和推广,在提纯植物雌激素用作保健食品时,其含量变化甚大,很难准确评价其剂量与效果、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仍需进行大量而长期的人体研究以证明其临床作用,明确其利与弊。镇静药: 适用于失眠较重的患者,由于改善睡眠,其精神及体力状态将有改善。一般于睡前服药; 可选用地西泮10mg; 艾司唑仑1 ~ 2mg,唑吡坦5 ~ 10mg等。抗抑郁药: 常用药物有佛西丁、文拉法辛、黛力新等。
中医药治疗
4、 单味中药
现代药理研究较多的單味中药有人参、甘草、补骨脂、淫羊藿、肉苁蓉、当归等 [8,9] 。
5、中成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
(1) 六味地黄丸 具有滋补肾阳的作用,对更年期患者的血压,尤其是舒张压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更年期血压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而改善因肾气虚弱导致的一系列更年期症状 [10,11]。
(2) 左归丸 对月经紊乱、汗出、潮热、情绪、睡眠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2] 。
(3 )右归丸 可使男性阳虚者降低的血清睾酮含量升高,使更年期综合征女性雌二醇低于正常者明显上升。
(4 )更年舒 对心肝火旺的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后ACTH、FT 3 、FT 4 含量明显下降 [13,14] 。
(5) 更年春 对更年期综合征有效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对雌激素治疗无效者也有效 [15,16] 。
(6 )黄连阿胶胶囊 与尼尔雌醇组对照,治疗组服药3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半年未发现不良反应,而尼尔雌醇组部分病例出现不良反应 [17] 。
(7) 更年青胶囊 对更年期综合征属阴虚火旺证者的舌象、脉象以及潮热面红等主要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明显升高患者的血清E 2 水平 [18] 。
(8) 佳蓉片 可缓解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潮热出汗、易激动等症状,但血清E 2 无明显升高 [19] 。
5、复方
(1) 补肾中药对神经-内分泌-性腺轴有调节作用。二仙汤对肾阴阳两虚患者均有效,动物实验表明方中温肾药(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和泻火药(知母、黄柏)均能提高E 2 水平 [20] 。中药复方(熟地黄、淮山药、茯神、菟丝子、杜仲、肉苁蓉、泽泻等)能同时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各个环节,具有多途径作用机制和整体调节的特点,明显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能使去卵巢大鼠上升的下丘脑5-HT、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调节5-HT、NE的比值;升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能兴奋垂体-卵巢轴,能调节生殖內分泌系统和改善人体性腺功能的作用 [21,22] 。
(2) 更年期综合征的许多症状,如潮红、潮热、失眠等是由 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中药复方(何首乌、石斛、淫羊藿、菟丝子、知母、黄柏、白芍药、珍珠母等)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清E 2 、FSH水平;降低尿中E、NE、DA [23]。安神药具有明显的镇静、安神作用,用加味酸枣仁汤(炒枣仁、川芎、茯苓、知母、生地、磁石、枸杞子、夜交藤、朱砂、甘草)治疗更年期心烦失眠、眠则多梦、易惊醒等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24] 。
小结
更年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性激素治疗被认为是临床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提高更年期妇女生活质量,但其不良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预防冠心病和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此外,通过身体锻炼、心理调节、饮食调理、非性激素治疗 及中医药辨证论治也可起到一定效果。所以,针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需要综合生理- 心理- 社会因素多种因素考虑,制定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达到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20 - 322.
[2] 黄薇,郭春. 雌激素在围绝经和绝经后妇女的应用[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 9) :647 - 648.5
[3] 郁琦,郭欣,张以文. 半水合雌二醇贴剂治疗绝经期症状的临床观察[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 2) : 107.
[4]马晓艳,白文佩,胡丽娜. 黑升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探讨[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6) : 422 - 425.
[5] 白文佩,王淑玉,刘建立,等. 莉芙敏片与替勃龙改善围绝经期症状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44( 8) .
[6] 田秦杰,徐苓,沈铿,等. 黑升麻制剂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绝经相关症状的初步研究. 生殖医学杂志,2011,20( 3) .
[7] 葛秦生,主编. 实用女性生殖内分泌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97.
[8] 陈春林, 张随学. 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
[9] 徐玉静,欧阳振波,刘萍,陈春林.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
[10] 方驰华,苏仲和. 数字医学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10)
[11] 欧阳振波,刘萍,余艳红. 女性骨盆研究进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02)
[12] 刘萍,余艳红,陈春林,欧阳振波,宋小磊,王宏琢,昌仁民,王建平. CT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女性骨盆的研究方法和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01)
[13] 欧阳振波,张随学,刘萍,陈春林,唐雷,李泽宇,黄睿,钟光明,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06)
[14] 吴龙,周义军,高劲松,孙建永,李玉飞,马俊,金科. 女性盆腔的MRI三维重建[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12)
[15] 张绍祥. 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http://www.baokan8.com/.2009(01)
[16] 高成杰, 张随学,裴强,徐达传. 成人盆腔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1)
[17] 单锦露,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林支付,唐泽圣.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女性盆腔的计算机三维重建[J]. 解剖学杂志. 2005(03)
[18] 续靖宁,邓晓红.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 右江医学. 2009(02)
[19] 刘增佑,朱艳宾,王淼,崔艳双, 张随学,胡群英.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河北医药. 2010(24)
[20]佟艳,张晶,钱荣华,李蕊.血清钙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分析[J]. 右江医学. 2009(02)
[21] 狄海红.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对胎儿的影响[J]. 临床医学. 2011(09)
[22] 张随学,杨彦,杨伟文.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09)
[23] 冯妍,刘蒙娜,赵兰娣. 褪黑素受体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8)
[24] 易媛媛,其木格, 张随学. 18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