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琴
“阅为作之先,作为读之果。”语文课始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服务的,一个学生如果想写出优美隽永的文章,必须是在大量阅读和写作尝试后才能做到。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方面延伸。经过反复实践,现已初见成效。
一、习惯培养,事半功倍
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质疑,并且自己尝试着去解疑,在不断的质疑—解疑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感,努力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契合点。当然,阅读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作为读之果”,还要鼓励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比如,可以让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写上自己的想法,更可以写写读后感。若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给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教得省力,而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详略得当,体会情感
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学生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當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三、感悟作品,提升理解
语言是同一物种间进行交流的必需工具。理解语言,不仅是要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某些表面内容,还要深刻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内在思想,特别是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在讲解《少年闰土》一文中,“我”与闰土成为朋友后,听他讲了种种乡村趣事,不禁对自由自在的海边生活产生了无限的向往,这时出现了一句颇有意味的话,“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表面上是对闰土的农村生活很羡慕,其实更内在的含义是对生活在高墙大院里富家孩子那种禁锢自由,禁锢思想的不满与控诉,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这一段话时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鲁迅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
四、角色串演,寓情于读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让他们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并加以适时串演,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制作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并不断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为适合我们自己的理想通途。
(作者单位 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河北小学)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