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又叫儒学、儒家学说,或儒教。在当代,儒家思想中的传统经典文化与当代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正能量”,影响和激励着人们不断自我完善。儒家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及影响力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实意义;影响
作者简介:扁晓倩( 1980-),女,汉族, 陕西省渭南市人,讲师 ,在读硕士,研究方向: 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1
一、什么是儒家文化
儒家又叫儒学、儒家学说,或儒教, 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就是从“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1] 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和自我约束;“礼”是来自外部的规范,内外结合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完美体现。
儒家文化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孟子时期得到发展,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提出了一整套儒家理论新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形成了四书五经。宋明理学使儒学发展演变为一种集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一体的理论体系。[2]
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由他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一书中。[1] 孔子兴办私学,奉行“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使“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使教育向平民化方向发展。孔子的教学是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目的在于教育弟子“成人”,既要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又要使他们追求仁、智、勇、知、意、情與真、善、美的全面发展。[3]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例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认为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让学生们各尽其才,这样学生才会有所进步。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是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非常科学的。目前,有的高校在本科生阶段做得比较好,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他们采取分级教学的方式授课。以“分级教学”代替“同步教学”,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编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很多高校也采取选修课的方式,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只有学生自身对课程感兴趣,他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我想这就是孔子这位圣人留给我们后人无比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吧。孔子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中国大陆也在讨论将孔子诞辰日的9月28日,定为“教师节”,可见他的思想影响深远。
三、儒家经典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 ,儒家思想的主流大多含有这一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 。几千年来,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4]在这一理念下,人们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人们对自然存有一种敬畏和感恩之心,不是无休止地从自然中去掠夺,疯狂地索取,而是要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1] 破坏自然就是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会让人类为之付出代价的。这对今天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生态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护地球,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 “和为贵”的思想
“和为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精神主张“和为贵”,希望建立和谐平定的人际关系。所谓“和谐”,是指事物存在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多样性协调统一。[5] “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的推行与应用,以和谐为贵。[2]“和为贵”的思想倡导和睦、和气、团结。按照礼的规则来处理一切事情,就要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彼此友好关系融洽。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究“和”,和谐,和睦相处。
3. “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而不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个人为人处世原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但却不人云亦云,苟同于对方;而小人恰恰与之相反,小人总是在言语上迎合别人,但在内心深处,存有一种不够友善的态度。“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2]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绵延不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她受益于“和而不同的”的文化观。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并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杨弃其糟粕。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传统文化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并展现自身的精神面貌。[5]
四、结语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对于那些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品质,我们要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叶朗. 朱良志 中国文化读本[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http://baike.baidu.com
[3]余同元. 中国文化概要[M]. 人民出版社,2008.
[4]高媛媛. 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影响[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5]陈国庆. 中华儒家精神[ M].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