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宋斌斌
【摘 要】采用微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方法,对经我院临床明确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1594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提示该项检查方法对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和寄生虫性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具有较好的病因诊断价值;并对急性感染性中毒性脑病、脑膜癌病、肿瘤性和出血性等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脑膜脑炎和脑病等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而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等疾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88-01
由各种致病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为我国当前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临床误诊或漏诊现象十分严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自1985年5月-2009年4月应用自行研制的微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方法[1],共对临床明确诊断的1594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了病原学检查,其临床诊断符合率高达79%,病理性阳性细胞和病原体采集率高达78.46%。提示该项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检查方法简便、易行,而且也非其他检查方法所能完全替代的。现将其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各自诊断特点简介如下,仅供参考。
1 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定性诊断
众所周知,健康人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为0~5mm3,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二者的正常比例值为30:70~40∶60。当中枢神经系统遭受不同致病菌侵袭时,其抗原性可引起相应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特征性细胞免疫反应,为其定性诊断提供依据[2]。
1.1 化脓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 以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和比例增高为主,可占白细胞计数的90%或更高,重症患者或可见脓细胞,在其胞质内、外或可检出相应的致病菌等特征性细胞学异常。
1.2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 以淋巴细胞和激活淋巴细胞计数增多和比例增高为主,或可于胞质内发现包涵体等特征性细胞学异常。
1.3 结核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 呈现以中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共存为主的混合性细胞反应,或可见结核分枝杆菌等致病菌生长。我院29例患者48例次明确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病例,采用改良抗酸染色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所有患者抗酸染色均呈阳性反应,阳性检出率达100%[3]。
1.4 真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 以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和比例增高为主,并常可见相应的真菌等致病菌生长。
1.5 寄生虫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 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和比例增高为主,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并可发现相应的寄生虫生长。
2 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的鉴别诊断
2.1 急性感染性中毒性脑膜病和脑病 系指由中毒导致的脑膜和脑组织代谢,以及神经递质障碍引起的一种非感染性脑膜病和脑病。由于无致病菌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以无或少量炎症细胞为主,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仅有轻度增多,且检测不到致病菌可供鉴别。
2.2 脑膜癌病 系指由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细胞转移或侵犯脑膜所导致的恶性癌性脑膜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常显示肿瘤细胞胞核增大,核质比失调,着色较深或极深;细胞核数目增多、变大,形态不一,且核仁增多、变大;细胞分裂活跃,并常出现呈团、呈簇或呈“花瓣”样、腺管状排列等特征性的肿瘤细胞,我院对此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4%~100%,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已成为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诊断金标准[4]。
2.3 脑膜白血病 系指由白血病瘤細胞对脑膜的弥漫性浸润所致。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常可见与外周血相同类型的白血病瘤细胞,可资鉴别。我院共检查15940例次此类患者,诊断准确率达82.90%,目前已成为中枢性神经系统白血病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替代的诊断金标准。
2.4 出血性脑膜炎、脑炎和脑膜-脑炎 系指因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脊网膜下隙所致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呈现以大量新鲜红细胞和红细胞吞噬细胞为主的细胞反应,且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正常等特点可资鉴别[5]。
3 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预后评价
3.1 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检查 如脑脊液炎症细胞逐渐减少或消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及二者比例显示改善或正常,则提示病情改善或痊愈;反之,显示病情加重或复发。并可为药物治疗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3.2 先令指数的检查 正常脑脊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以两叶核和三叶核为主,杆状核和五叶核中性粒细胞极为少见。先令指数的检测是提示脑脊液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核左、右移的区分线是在杆状核与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之间进行的。杆状核与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比值为1/13~1/16(先令指数),比值增大为核左移,比值减小为核右移。先令指数升高(核左移)和白细胞计数增多提示存在急性感染,白细胞活力较强、功能较好和预后较好;反之,先令指数降低(核右移)提示白细胞衰老、功能减退和患者预后不良。
3.3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颗粒的检查 经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法,在成熟和幼稚型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粗大深蓝色或蓝黑色颗粒状沉淀物,称为中毒性颗粒。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100个分叶中性粒细胞中NBT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当细菌和真菌感染时其百分率升高(>12%),百分率愈高提示炎症愈严重;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时一般不升高;病情减轻时百分率可出现相应的降低,康复期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3.4 免疫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 我院通过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法将脑脊液成熟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胞质中的酯酶染成1~3个致密而局限的颗粒状棕黄色沉淀物(阳性细胞)并测得健康人的阳性率为(52.00±10.72)%。病情严重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其阳性检出率下降,病好转重和免疫功能增强时的阳性检出率可出现相应的升高,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病情评价、药物选择及其疗效评价等均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粟秀初,楼玉珍.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的改进及使用价值.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256?257.
[2] 粟秀初.影响玻片离心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进一步推广的若干因素.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486?488.
[3] 赵钢,粟秀初.进一步提升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483?485.
[4] 粟秀初,孔繁元.神经系统临床脑脊液细胞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2?67.
[5] 粟秀初等.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4,17: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