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先
笔者2000年毕业于辽源师范学校,翌年11月第一次竞争上岗只身来到宴平乡,至今我已从教6个年头,在这6年的教学生涯里我深深地感受到“爱乃师德之源”。我把师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学习、生活、劳动、游戏的每一个细节。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把师爱化成三尺讲台上的魅力,我全身心备课、上课,让每节课都充满吸引力。课堂上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于那些常常走神的同学我总是边讲课边走到他们的身边,用手轻轻抚摸一下他们的头,抑或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背,从不去斥责他们,孩子们也总能领会我的意思专心听讲起来,我知道那是他们感受到了我无言的爱。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星期六星期天我不回家,就把他们带到我的住处。坚持不懈,直到让他们跟上其他同学们的学习步伐。
生活中,我将师爱化成亲情,像大姐姐一样照管他们。给没带饭盒的同学买饭,甚至宁肯自己饿肚子也把饭给他们。把雨天没带雨具的同学送回家,而当我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全身湿透,第二天难免要感冒,但仍会带着病去上班。冬天早早地来到学校把炉子生着……时间一久,在家从没干过活的我因此把手弄得像老树皮一样,回家妈妈看到我的手,心疼得直掉眼泪,但能给学生一个温暖的早自习,我感到无怨无悔。带生病的学生看医生,叮嘱他们吃药,总之生活中我们就像一家人,而我仿佛就是他们的家长。
劳动时,我将师爱化成并肩的战友,每次劳动我都身先士卒,这搭一把手那加一把劲,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能去,在最脏最累的地方我和同学们同甘共苦。同学们看到老师卖力的样子都非常感动,没有一个人会想偷懒,都争先恐后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每次劳动过后我都会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买雪糕或汽水等,消除他们的疲劳。看着他们吃得酣畅淋漓,我会情不自禁地笑在心里。
游戏时,我与学生一起跳大皮筋,打篮球,玩得不亦乐乎,学生都说那时的我像大孩子一样,我知道那时师爱化成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播种就会有收获。爱的种子已经慢慢生根发芽,我教过的班级学习成绩在乡抽测中都名列前茅,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也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当我因工作需要从公平小学调到中心校时,那的家长真诚的挽留我,甚至要到中心校找校长,希望我留在公平小学。我与学生之间更是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经意间,总会有一些不同于昨日的情景翩翩而至,总会有一些令人感动和心怀感恩的片段破壳而出,打破我平凡而简单的生活。
就像那一刻,因工作需要与公平小学一年级学生分手,我骑着自行车在校门外几十米处还能听见学生恋恋不舍的哭声,而我也是含泪远去。
就像那一刻,我因胃痛蹲在炉子旁批改作业,一名学生拿着椅子轻轻地走到我身边说:“老师,您坐着批作业吧!”那清亮的童声顿时减轻了我的痛楚。
还有那一刻,五一节放假,我要回家了。学生纷纷写诗,画画祝我一路顺风,只有几天短短的分离,他们都显得那样不舍。作为教师受到这样诚挚爱戴,夫复何求!
每天,这样的感动和关怀包围着我,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里无不流动着点点滴滴的爱与暖。
教育对我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必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路上:
我要做一位诗人,
敲响古老的钟声,
如同奏响一曲千古绝唱,
挥舞教鞭,
放牧着一群山里的娃娃,
把困顿的瞳孔放大成求知的欲望,
在书本里疯长;
我要做一位画家,
备课是一丝不苟的工笔,
上课是热情奔放的写意,
学生是心中圣洁的宣纸,
把朴实当作画笔,
在上面精心地勾勒泼墨染彩,
轻轻抹去瑕疵和败笔,
用生命和热血铸造出一幅幅上乘之作;
我要做一位耕耘者,
小小的三尺讲台是辛勤劳作的责任田,
日出而作,日落忘归。
每一天都是精心播種的季节,
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一棵又一棵幼苗,
宁愿用多皱的额头,
满头的银发换来桃李芬芳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