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113-01
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会学习的一代新人。我们的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一、在课前热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经常利用上课之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做些热身运动,活跃气氛,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波浪线,问学生:“看到这条波浪线,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谓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可口的方便面、起伏的高山、欢快的浪花、弯弯的山路、爬动的虫子、衣服上的拉链……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是这么的丰富。正如鲁迅先生赞叹的:“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
二、在朗读中训练想象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为促进理解和表达而运用较多的训练方法。通过朗读,能够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把抽象的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懂得其意义,并且受到感染。有质量的朗读,能够诱发主体的想象,产生超出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比如,在导读《草原》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着自己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再声情并茂地朗读那些优美的语句,会收到入情入境的效果。还有《月光曲》这篇课文,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即兴演奏了《月光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贫穷的兄妹俩听得入了神,眼前仿佛出现了海水潮与落的变化。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去想象,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有了更深一层的意境。
三、在推敲词句中想象
理解和推敲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借此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的有效办法。有些含义颇深的词句,需要通过推敲进而展开想象来理解。如:在《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在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了。”师生共同推敲为什么用“冒”字而不用“长”字時,教师先用怎样“长”才叫“冒”这一巧妙的引导,让想象的感悟代替了抽象的理解,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思维中深刻地体会到冒的妙用。然后设计一个想象型的练习:“这些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高兴的冒出来,仿佛想干什么?”这个训练思维和语言的练习,能积极诱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思维活动。
四、在观察插图中想象
画面是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配有很多插图,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如《浪花》一课,美丽的浪花冲着可爱的小姑娘的下脚丫,仿佛把认带到了蓝蓝的大海边,学生面对这幅美丽的图画,尽情地发挥想象,有的说出来小姑娘的感受,有的说出来浪花和小姑娘的对话,有的说自己也感受到了浪花的调皮,真是五花八门,妙不可言。
五、在延伸情节中想象
延伸情节就是对叙事类课文,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地推断,想象出以后可能发生的“故事”。例如:《穷人》一课,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晴学生想象一下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来续编《穷人》的故事。这样使情节得到了延伸。
想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存在于我能日常教学中,存在于孩子的天真无邪中,就让我们老师去发掘,去开采,放飞孩子们的想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