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及MRI诊断价值

2014-04-29 02:49罗正卯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诊断

罗正卯

【摘要】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CT与核磁共振(MRI)诊断的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35例,术前均经其中CT与MRI检查,分析两种检查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学特点,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CT联合MRI检查IHPCC的准确率为94.29%,明显高于CT、MRI检查的74.29%、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14例动脉期边缘强化或瘤周高灌注,26例延迟扫描呈渐进性自边缘向中心强化,6例呈相对均匀性强化,3例延迟扫描强化不明显。MRI扫描30例动脉期边缘强化,延迟扫描向心性渐进强化,2例早期边缘强化不明显,3例延迟扫描强化不明显或强化延迟。结论:CT与MRI在IHPCC的诊断方面,增强扫描可以获得特异性的影像学信息,联合两种检查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MRI;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19-01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是起源于肝内二级以上胆管细胞的较为少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肝癌的5%-10%[1],恶性程度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保证预后良好的关键,目前CT与MRI是诊断IHPCC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5例IHPCC病理、CT与MRI资料,旨在总结两种影像学诊断IHPCC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分析证实的IHPCC 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女16例,年龄37-59岁,平均(48.75±10.89)岁,其中腺癌27例,鳞癌3例,就诊原因为右上腹胀痛17例,黄疸8例,纳差、消瘦7例,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异常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

1.2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 SOMATOM Emotion 64排螺旋CT扫描,参数选择125KV,150mA,层厚8mm,层距8mm,扫描范围:上至膈顶水平,下至主动脉弓肝右叶下缘水平,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80ml,做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三期扫描。

MRI组: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 Signa 1.5T超导MRI,选用相振式体部线圈,层厚7mm,层距7mm,自膈顶至肝右叶下缘水平进行冠状位、失状位及横断面扫描,选择SET1WI,FSET2WI,DWI序列扫描,增强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增强扫描对比剂钆喷酸葡胺,用量按0.1mmol/kg,做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三期扫描。

所有患者的CT与MRI诊断,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诊断医师做出,诊断意见不一致或诊断困难时,由全科会诊得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观察以下指标:①不同检查方法检查IHPCC的准确率;②IHPCC的CT与MRI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医学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如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检查方法检查IHPCC的准确率

CT联合MRI检查IHPCC的准确率为94.29%,明显高于CT、MRI检查的74.29%、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比较检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IHPCC MRI表现

MRI平扫:T1WI表现为较均匀低信号,T2 WI表现为不均匀性高信号,病灶边缘不整。

增强扫描:30例患者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向心性逐步强化,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不一,边缘部分密度逐渐减低,呈星芒状。2例早期边缘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呈渐进性均匀性强化,3例动脉期明显强化,而延迟扫描强化不明显或强化延迟。

3讨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非常多见,病理类型众多,如肝细胞癌、胆管癌、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这些疾病CT平扫大部分以低密度MRI平扫以长T1长T2信号为表现[2],缺乏特异性,但是各种占位性病变的组织成分和血液供应存在差异[3],是我们进行增强扫描,根据强化征象做出诊断的依据。

IHPCC组织学主要由癌细胞、纤维组织、坏死组织及黏蛋白构成[4],不同的组织类型和在肿瘤内不同的区域,各种组织学成分分布特点和比例明显不同,肿瘤外周主要由肿瘤细胞和微量纤维组织构成,而中央区主要由纤维组织或坏死成分构成,瘤细胞分布稀疏[5]。瘤细胞是产生IHPCC早期强化的病理学基础,而纤维组织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学基础,胆管腔内乳头状腺癌纤维组织成分含量较少[6],因此无典型延迟性强化表现。

本次研究,我们发现35例患者不规则肿块型7例,分叶状9例,圆形或类圆形19例,与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22例。CT增强扫描14例患者动脉期边缘强化或瘤周高灌注,26例患者延迟扫描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呈分割样强化,6例呈相对均匀性强化,3例延迟扫描强化不明显,本次研究准确率为74.29%,。MRI增强扫描30例患者动脉期边缘强化,延迟扫描呈向心性逐渐强化,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不一,边缘部分密度逐渐减低,呈星芒状。另外2例早期边缘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呈渐进性均匀性强化,3例动脉期明显强化,而延迟扫描强化不明显或强化延迟,本研究其诊断IHPCC准确率为80%。

CT扫描速度较快,几秒钟可以完成一个周期的扫描,对肝脏动脉期扫描的把握更精确,但是分辨率不如MRI。MRI扫描序列及方位较多,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血流信号检测敏感,增強扫描呈连续性动态扫描,其增强扫描尤其是延迟扫描反映的细节较CT更多[7-8],将两种检查方式所获得的影像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准确率高达94.29%,明显高于单独应用CT或MRI检查。

综上所述,CT与MRI在IHPCC的诊断方面,增强扫描可以获得特异性的影像学信息,联合两种检查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于臻,赵庆花,戚春厚.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7(2):32-34.

[2]彭可雨,梁汉欢,邹亚毅.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与MRI杂志,2O10,35(8):34-36.

[3]孙海峰,沈庆隆,詹阿来,等.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MSCT和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657-1658.

[4]罗维华,赵新湘,王燕,等.无周围胆管扩张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MRI表现及病理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4):519-521.

[5]雷友华,肖智博.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及MRI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3,42(8):936-939.

[6]徐桂军,朱建友,翟慎国,等.肝细胞癌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与病理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4):253-256.

[7]张德智,崔继红,李丹,等.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MRI影像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2):201-202.

[8]迟海涛.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学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2O11,24(9):1059-1060.

猜你喜欢
诊断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