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侠
摘 要: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无論是文章的语言、结构,还是主题、情感或写法,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极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习作材料,教给学生学习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吸收前人的成功经验,主动运用于实践,巧练笔、勤练习、多欣赏,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一定会练就一手美妙的文笔。
关键词:教材;素材;经验;习作
《孙权劝学》中有这样的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由此我想到中学生的习作教学也应该这样,虽不是为了培养几个优秀作家,但增长才干,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是必要的。如何培养呢?腹有教材文自采。
语文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渠道,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文章的语言、结构,还是主题、情感或写法,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极好材料,通过教材这一载体,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培养多种能力,而且受教材内容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得以正确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帮助学生吸收教材中的成功经验,以不断增长学生的才干,提高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自己。
一、吸收教材中的形象化语言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如《变色龙》中有“街上很快聚集了许多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一个“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群聚集之快,与前文“四下里静悄悄的,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形成反差,同时又为下文警官的变色窘相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瞻前顾后,这个“钻”字,用的是极为精当的。《社戏》中“远处的青山仿佛是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衬托出看戏时的急迫心情。再如,排比句的气势与事物特点的突出,反问句的语气与强调,设问句的悬念以引人注意等,这些语言运用方面的技巧都可以从教材中吸收学习,教师理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并养成习惯自觉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积累教材中的习作素材,丰富作文材料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对事物的感受能力弱,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尚未形成,所以必须接受学习,掌握积累习作材料的方法,以充盈自己的头脑。语文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习作素材,而且通过教材的学习,也能学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习作材料,如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生活哲理、人物形象、作者信息、情感纠葛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用这些材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编辑处理有关材料,增添学生的创新活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作者观察生活研究事物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为更好地积累鲜活的生活材料,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格物致知”等,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训练,以使学生彻底掌握并养成习惯。
三、依托教材,加强模仿与创新练习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习作信息很多,作为示范材料的教材,可供我们模仿的东西可分两大类,一是题材上的模仿,而是写法上的借鉴。新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引领学生学习题材内容,组织学生联想,经过自由的讨论和交流,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新教材给我们更多的是写法上的借鉴。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别人是怎样遣词造句妙用修辞的,通过赏析交流,知道奇妙在何处,运用不同写法的范文引路,鼓励学生大胆模仿,熟练掌握写法技巧,足以奠定学生创新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
新教材给师生的习作教学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如小说结尾的续写、诗歌或短文的扩写,都是充分发挥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初中学生年龄小,本身就有想象的天赋,加上又习得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构制一定的情节去扩大描写,也并非不能做到,虽然不能像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那样就极小的一段故事,洋洋洒洒扩写演绎成绩是蜿蜒的长篇小说,但能够比较生动地写出几百字的文章时会有那个能力的。至于改写,虽不必花费精力去联想和想象,但改变文章的体例样式,以一种新的形式表现旧有的内容,也应该算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如将说明文改写成记叙文,将戏剧改写成小说,或是将小说改写成课本剧等,都应该属于创新的范畴。
总之,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习作材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吸收前人的成功经验,主动运用于实践,巧练笔、勤练习、多欣赏,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一定会练就一手美妙的文笔。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