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社会背景之下的爱情描写

2014-04-29 00:44刘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0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伤逝社会

摘 要:鲁迅与张爱玲同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他们的作品无疑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时代洪流的淘洗中,我们对他们所写的故事、人物会有许许多多的见解。本文从《伤逝》与《倾城之恋》的对比中,以爱情描写为关注点,探讨两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的关怀向度,把两段爱情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加以思量。鲁迅是从社会人生角度关注爱情,而张爱玲则是以爱情来关照社会人生。如果说《伤逝》是鲁迅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与控诉,那么《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对于平凡世界的一声叹息。

关键词:《伤逝》;《倾城之恋》;爱情;社会;人生

作者简介:刘琳,1986年2月生,硕士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任职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专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1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两位无法跨越的作家,鲁迅和张爱玲在人生经历和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鲁迅是严谨的,他总以犀利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为我们剖析这个世界,“横眉冷对千夫子”,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涉及爱情,而《伤逝》作为鲁迅仅有的一篇“爱情小说”,亦是严严实实的罩上了社会人生的大框架,在时代面前,爱情微小到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而张爱玲惯于以“临水照花人”的姿势来俯瞰这个世界,在孤芳自赏中对俗世中的人事冷眼旁观。她的《倾城之恋》,为了写一段爱情,不惜毁灭一座城市,社会与时代完全沦为爱情的背景。

鲁迅似乎总应让人仰视,因为他的目光高于凡人,是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时刻提醒我们生命存在的危机。他的作品篇篇都铭刻于人们的心中,就他仅有的以爱情为叙事对象的《伤逝》,那如燃烧的火一般的叙述,亦是令人难以释然的。 鲁迅在《伤逝》的描写中,没有用传统的表现手法渲染两个人冲破家庭阻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的热烈爱情,爱情本身只是被轻描淡写。《伤逝》中的人物行动始终紧紧跟随社会环境,涓生和子君所追求的恋爱与婚姻的自由,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制度。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伤逝》主题的出发点就在于提醒青年,要想得到爱情与婚姻的自由,就必须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社会的解放才是大前提,爱情只是陪衬。所以,鲁迅笔下的爱情,说是爱情描写,却处处可见时代的影子,每一个人物的设置都是当时大背景下的某一现象或社会力量的象征。

与之相反,《倾城之恋》完全是另一种表达。战争作为白流苏与范柳原爱情发生的背景在作品中并没有被提到主要位置,张爱玲完完全全沉浸在这一场爱情当中,写着一个女人,孤独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 缺少家庭的关爱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努力寻找爱情的辛酸。一座城的倾覆,摧毁了两人之间的那堵世俗之墙,于是,范柳原得到了白流苏,白流苏也拥有了她期待的婚姻。所以,“倾城之恋”的主题是张爱玲对于世俗世界无奈的叹息,是对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无情预言,但她又是相信美好感情的存在的,并且能够包容时代背景下人物各自怀有的小心思。与《伤逝》的严肃审视和感叹反思不同,《倾城之恋》有着强烈的戏剧色彩,正如张爱玲所言,她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没有去触及她所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汹涌洪流,而是要写出“人生真实而安稳的那一面”。所以,她的作品超越了特定的时代,关注人的生存困境,及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在为那些挣扎于生活和自我的人物画像。从这一点来讲,《伤逝》和《倾城之恋》又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即,意蕴的永恒性。

魯迅与张爱玲的爱情描写,更像是两场表演,涓生与子娟是两个不成熟的革命派,他们爱情的失败也在于这场“革命”的不彻底。归根结底,鲁迅是希望他们能够觉醒,认识到社会解放这一大前提。而白流苏与范柳原,在两人狭小的空间,演得动情投入,不仅引发身世之感,更引得一座城的颤栗来成全两个人的婚姻。

五四的开放精神,促成了涓生与子君毅然决然的出走,战争与倾城促成了白流苏与范柳原不顾一切的婚姻。在这一点上,鲁迅离政治近一点而张爱玲离政治远一些。《伤逝》和《倾城之恋》,一个是人生飞扬的一面,一个是人生安稳的一面,在这淳厚沉重的人生积淀与飞舞的人性描写中,两位以其不用的视角和人生态势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及其生活。在《伤逝》中,鲁迅以先觉者、启蒙者的姿态思考问题。张爱玲则选择内视点观察和表现人物,为我们呈现了平凡、精明,而又让人怜惜的真实的人物和生活。如果说《伤逝》是鲁迅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与控诉,那么《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对于平凡世界的一声叹息。

《伤逝》和《倾城之恋》,两种社会背景之下的爱情描写,从爱情中,我们读到的是人生。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2]王吉鹏.鲁迅的智慧[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程致忠.穿越时空的对话——鲁迅的当代意义[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4]张爱玲经典文集[M].南方出版社 2002

[5]金宏达.华丽影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6]疗救与守望——鲁迅、张爱玲女性书写比较[J].南方文坛2004(4)

[7]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9]齐永川.解读《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J].现代语文2008 (11)

[10]王淑萍.《伤逝》鲁迅主体建构的悖谬[J].商丘师范学院报, 2008 (7)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伤逝社会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剧《伤逝》阐述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浅论小说《倾城之恋》的悲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