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林 金坤荣
摘要:本文以著名的“鲶鱼效应”为理论依据,分析了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工作激情不足的方法。并结合三个具体的实例,谈了“鲶鱼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鲶鱼效应”;学校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96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辦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死亡。有一条渔船却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工作激情不足,已经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重要难题。管理者要想搅活校园环境,激发教师动力,也需要一条活跃的鲶鱼搅动。那么,这条搅动学校全局的鲶鱼在哪里呢?管理者如何用好这条鲶鱼以激活学校的池塘,产生连锁反应呢?
一、让“鲶鱼”来激起涟漪
某校九年级化学组一向团结合作,教师关系较好,时不时小聚交流;教研合作共享,所用讲义资料全组共编共用;教师教学水平相当,平行班成绩不相上下,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可是每当中考结束后,比较各科成绩,化学学科总是显得软弱,其成绩总在市平均线上徘徊,而其他学科却总能挤进全市上游行列。为什么?领导在思考这一问题。问问任课教师,他们说化学试卷灵活开放,农村学生不易把握;学生学习化学不够主动积极;化学课时数少,复习来不及;化学学科被其他学科挤掉了。可是学生是一样的学生,试卷是一样的课改试卷,怎么会跨不过化学学习这“沟坎”呢?而且平时各班教学成绩不象其他学科那样“山峰”“沟壑”分明,而是比较齐头并进。领导们对各班化学成绩的"并驾齐驱"产生了疑问,并认真进行了探究反思。
新学期开始了。领导让一位理科毕业的物理张老师兼教化学。张老师走路风风火火,工作劲头足,精力旺盛,善于诱导学生整理归纳知识,其物理教学出色,其在上岗初期教过两年化学。说来也怪,从此以后,这些化学教师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神情紧张了,走路快步了,教学热情更加高涨了。更少见的是,一两个人还独自钻研教材,所编的讲义资料有时也藏藏掖掖了。一个月后,学校举行调研测试。出人意料的是,“一片红”的平衡格局被打破了,四个班级化学成绩呈现出两好一中一差的局面,新化学教师和一位教师居于前列。期中考试时,成绩分布仍然不平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二学期。但是,中考成绩公布后,学校整体化学成绩却比原来上升了五个名次。学校领导看着这个成绩,话语意味深长:虽然各班成绩高低不平,但总体比原来好啊,有意思。
[思考]:这个案例可以说是鲶鱼效应的生动注脚。“一团和气”、“你好我好”的团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团体。在注重团队建设的今天,适当地让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涟漪,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双赢。成绩平衡,可能是教学力量相当,可能是大家都“温吞水”,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就行了。当一个新化学教师加入进来后,原有平衡往往被打破,往往能激活原来教师工作的内力。这样成绩虽然不平衡了,但整体成绩却提高了进步了。
二、让“鲶鱼”来树立标杆
两年前,李校长去某农村初中履新。这所学校的教师比较散漫,工作只求过得去,教科研意识尤其薄弱,教师们只知按规定上课,不总结不反思不写科研文章。李校长到任后,推出了“在省级教育报刊发表一篇教研文章奖励200元”的激励措施。但半年下来,却激不起教师的共鸣,发表文章的教师寥寥,科研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位资深专家的指点下,李校长想让几条“鲶鱼”来做做榜样,他放弃了大造声势齐上阵的做法,开始专注于几条“鲶鱼”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领。李校长选择有热情干劲和发展潜力的三位教师组成了学校科研中心组,确立了研究课题,小组每周抽出一定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围绕课题进行讨论,联系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他组织小型教育沙龙,开设微型科研论坛,邀请专家对三位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同时,带领他们走出校门走访学习,让他们认清形势、明确目标,萌发进取的欲望。一年后,这3位教师逐渐变成了“鲶鱼”。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课堂教学也逐渐成熟,课题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每位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他们品到了成功的喜悦,越发对教科研一往情深。看到"鲶鱼"教师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他教师也纷纷要求加入科研中心组。于是,李校长,让先期喜摘成功果实的三位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策划组织教科研活动。现在,“鲶鱼”教师的标杆榜样越来越鲜明,学校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思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应该说,科研中心组人员虽然只有5位,但开展了扎实的活动,取得了实在的成果,放射出不小的效应。5位教师起始不是“鲶鱼”,但在校本科研过程中逐渐成了“鲶鱼”。 “鲶鱼”教师成了活生生的榜样,发挥了巨大的科研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在科研活动,他们也在锤炼内化;他们在组织活动,他们也在放射光芒。就这样,旁边冷观的教师潜移默化地深受影响,逐渐深化了对科研的认识,自觉加入到科研光芒的映射之中。
三、让“鲶鱼”来检查指导
笔者的一位同学在一所初中当校长,据说当的有板有眼,各项管理和谐有效,深得领导赞誉和群众好评。假期里,笔者向他讨教教育管理的经验,他以“借脑袋挖潜力”六个字来回答。询问缘由,他告诉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自身处在学校,工作周而复始,极易形成“管理疲劳”,热情和内驱力减弱,不能准确透视学校管理中的方方面面,潜能不能充分发掘,程度不同地抑制了工作的进程。
怎么办?他想到了几个法子。时逢局里推行领导教师交流制度,他就让外校过来交流的领导,就学校管理中的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交流的领导比较了两校的情况,带来了管理的春风,真诚地提出了若干个积极的好点子。同时,每学期中间他们学校总要邀请市督导室市教研室等部门领导及相关专家来校蹲点,现场观察检查1-2天,巡视校园的角角落落,发现学校存在的零零碎碎的问题,对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望闻问切。他告诉我,学校主动邀请领导专家来校检查,有着许多的好处。主动邀请检查,不回避矛盾现实,不存在“放亮遮缺”的问题,有成绩盘点,也有问题指点、困惑讨论。这样做,真正使学校明晰发展的现状。主动邀请检查,不存在评价考核审判的因素,它是对学校进行“体检”,是细察自身伤疤,想方设法消毒清除伤疤。为此,学校对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对待,对提出的建议总是认真倾听,努力改进,积极实施,从而使学校管理更加健康和谐。
[思考]:借脑袋挖潜力。把外校的“鲶鱼”请进来,往往会引发领导教师的心灵震撼,产生行为的跟进与转变。事实上,外校具有强烈责任感事业心的“鲶鱼”一旦介入,会有效驱散甚至扭转原来滞顿、懒散的态势,对学校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主动邀请“鲶鱼”领导专家检查,不但是学校成绩进步的展示,更是对存在问题的发现、对不足之处的鞭策、对未来发展的指点,促使学校在迷茫之中找到前行的亮光,从而扩大学校自己的提升空间。管理者要保持一颗永不懈怠的上进心,通过“鲶鱼”的检查指导,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积极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总之,鲶鱼如一方投水之石,击破了平静死寂的潭水;鲶鱼似一针兴奋剂,神奇般地显示了强大的外驱力。学校管理者要遵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公平竞争上进的文化氛围,有的放矢地运用好“鲶鱼效应”,激发教师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最大程度地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 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