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玲
在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今天,教育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困生,所谓学困生就是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一切孩子”的理念已成为教师的共识,采用什么积极的手段转化学困生呢?为了孩子的一切,也就意味着教师要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那么,重视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成了教师的责任。
多肯定,少批评
学困生同样渴望自己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由于知识上的空白点,严重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学困生往往有要听听不懂,要算不会算的思想压力,形成了学困生厌学的心理。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不可估量的潜在的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则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起来。教师要善于激励,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他们尽其所长,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本质中最大的需求是渴望肯定、表扬和鼓励,可以把人由心灰意冷变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的学生因不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学习不理想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轻视,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老师也会因多次的教育不见成效而失去信心。这时老师应该改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实施春风化雨式的教育:首先教师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秀的一面,对每一个孩子充满期待。同时,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运用系统相关性原理,由此及彼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就拿笔者班上一位学生来说,因为学习较差的原因,有时受到同学们的讥笑,因为纪律性不强,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可后来发现他很关心集体,经常为班级体默默的做这做那。于是,笔者就发现一次表扬一次,培养他的自信,在同学中树立他的积极形象。在纪律上,笔者不直接点明批评而采用暗示或在课后指出他的不足,慢慢的同学开始接近他,他逐渐有了自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做好。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他的学习开始进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多肯定,恰当的批评,使孩子缷掉了身上自卑的巨石,恢复自信心使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发挥出来,获得尽可能的发展。
多沟通、少专制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优裕,娇生惯养得较多。在对待学困生时,不能一味地说教;如果对待学生的态度粗暴,常用命令的口吻,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服说教。教师应当多和他们沟通,尤其要转变“师道尊严”的权威观念,用宽容的心态、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成为知音好友。“与其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不如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当孩子们有失误时,教师要用爱心去融化孩子的心灵,用对孩子的尊重换来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从而形成一个孩子与老师密切配合,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将会取得“不令而行”的良好效果。
筆者的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同学,他电脑打的非常好,网吧老板就告诉他,不收他的钱,只要他每天带同学来打电脑就行。刚开始他有些怕,可经不住老板的诱惑,成天沉迷于电脑,学习一落千丈。笔者就经常找他谈话,到后来他看见笔者就躲。笔者就让他的好朋友去劝说,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控制他的时间,就是这样,他也要偷偷的去。当时笔者都有些灰心了。有一次,同学们进行一场篮球比赛,发现这位同学非常感兴趣,这以后就让会的同学去教他,把他往这方面引导。慢慢地,他也开始喜欢上了篮球,就不再去网吧了。学困生身上往往也存在着许多不良行为,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循序发展的过程,孩子的变好变坏也不例外。当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时切忌急躁,要有耐心,要用父母的“舔犊之情”先疼爱孩子,动之以情,再采用得当的方法,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孩子会用丰硕的果实回报你的付出。
多鼓励、不轻视
学困生往往更在乎老师对他的态度。教师应该给他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让孩子进行自立选择,“跳一跳、摘桃子”逐步获取成功。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成绩只要有进步,就该给予表扬。如果每次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那他经历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挫折,不良的环境就会导致无效的教育。同时,教师在评论学困生回答时,可用简短激励性的语言,如“不要紧张,慢慢说”“没关系,你再想一想”“你愿意更完整地说一遍吗”“老师相信你能够做出来”“你真行”“你真聪明”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都渗透着教师浓浓的爱意,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困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取成功的强烈愿望。
一切孩子都要发展但不等于同步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全体学生,应当根据学生思维水平、个性差异、涉及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自信的学生,自信将会成就他们终身发展。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第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