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之理解

2014-04-29 14:34王旭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2期
关键词:审美情感线条色彩

王旭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对“何为‘艺术,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的解读”的一些个人理解,由贝尔所提出的美学命题“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出发,从贝尔对何为“有意味的形式”的解释阐释了笔者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线条;色彩;审美情感;有意味的形式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1

克莱夫贝尔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假说:艺术的本质属性是“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

一、线条和色彩的组合

贝尔提到,线条和色彩是造就一个艺术作品的基础,是构成艺术作品本身的重要元素。在吴冠中的作品《小桥流水人家》中,画家以江南水乡为题材,充分重视到了点线面的应用与搭配,桥面,屋顶,树木的线条,用浓墨来给屋顶着色,与白墙形成以鲜明的对比,刻画出一个黑瓦白墙的典型江南风景,在树木枝叶上略施以青色,展示出勃勃生机,另外,在人影上,画家并没有置以三三两两稀疏的人,二是用粗线条勾勒出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清逸中又不失热闹,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别样的江南水乡。再如齐白石先生的《群虾图》,齐白石以画虾闻名,这幅图尽显其利用线条与色彩之能事,图中的六只虾均用淡淡的墨绘成躯体,有晶莹剔透之感,用浓墨来点睛,此为传神之处,再用细细的线条来勾出虾须,虾爪等,有柔有刚,仿佛能看到那种顿挫感。然而贝尔只就线条和色彩这方面来讲似乎是有些不全面,其考虑到的只是在绘画层面上的组合关系,而像中国书法,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等方面这点似乎就不能够概括进去了。

二、审美情感

贝尔提到,所有美学体系的起点,一定是个人对某种独特情感的体验,我们将唤起这种情感的对象成为艺术作品。他有这样一个思路:如果我们找到了能够唤起人对某种独特情感体验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或者独特的属性,那么我们就解决了美学的中心问题,然后我们就可以发现艺术作品的本质屬性,如此,我们便可以区分开艺术作品和其他对象。然而这个时候却出现一个问题,由于不同艺术派别或是艺术门类的艺术作品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如此一来该如何去辨别一件物品是非艺术作品?贝尔给出答案:寻找出所有艺术门类的共通性,由此,“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便被提出。刚才说到个人对某种独特情感的体验,然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情感,当众多审美主体欣赏一部艺术作品时,显然会迸发出花样百出的情感,这时候艺术好似成为了一种纯粹主观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贝尔也给出了他自己的解释:任何美学体系如果装腔作势地说自己是建立在客观真理之上,那他显然是荒谬绝伦的,除了感受,我们没有其他认识艺术的途径。这仿佛是给提出异议的人们打出了个太极,并没有解决其困扰,更加让人们坚信了艺术就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东西。贝尔在此时提出了审美判断,即我们常说的“进行品味”的问题,并且提到了一个好的艺术批评家对于我们鉴赏艺术作品起到的促进作用,帮我们挖掘出这个作品更深层的东西,以此来激发出我们的审美情感。比如欣赏一部电影作品,普通观众只看到了故事本身,而经由艺术批评家的解读,观众便看到了故事所影射的各类社会现实问题。

再来说说描述性绘画,贝尔的态度显然是对此嗤之以鼻的。描述性绘画不是用形式来唤起审美情感,而是用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观念。这像是把艺术创作当做了一种目的或是手段,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过多使用再现手法,看不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所作出的画作僵硬,没有触及人心的力量。这里斗胆以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这幅巨作为世人所推崇,但看来实际上再现成分过多,没错确实是给我们描绘了当时人们繁荣的社会情境,但是总感觉缺少了那么点意境。那种带有形式感,色彩感以及三维空间感的作品,才是一幅可以称之为高水平的画作。一幅好的画作可以引起观者内心的共鸣,其中玄妙令观者回味无穷。

另外贝尔在书中还提到了有意味的形式依赖于奇特的精神和情感力量。个人认为这种力量不只是艺术创作者所需要的,也有赖于审美主体。因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若是缺乏可以产生奇特精神和情感的审美主体,那么这个作品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也许有人会反驳:审美主体欣赏不了不代表有意味的形式不存在。我想表明的是,艺术作品是需要审美主体去感受去感知的,如果没有了审美主体,那么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没了意义,不被感知的作品是形同虚设。这时又有一个问题出现,审美主体可能会对不同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人偏好,你欣赏这个作品,它勾起了你的情感,可你却不能保证这个作品能被另外一个人认同,勾起这个人的情感。笔者在此似乎自相矛盾,陷入了唯物还是唯心的泥潭,但其实不然,总结之,好的艺术作品需要有好的审美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又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情感。

贝尔试图去揭开艺术的本质,并且也有了答案,即“有意味的形式”,以此来告诉我们一个鉴别是否艺术品的不二法门。然观者离那种一眼便知是否艺术作品的境界相差甚远,更甚者会将一个不甚优秀的作品纳之为好作品,缺乏审美判断力。普通艺术爱好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审美情感转瞬即逝,回到人类情感层面,单纯地从表象来看好看坏。世人对艺术作品的褒贬也不尽相同,比方说达达主义,杜尚的作品《泉》,当时引起哗然,后被世人接纳,但依旧有不少心存批判者,本人对此作品也持怀疑态度,无法体会出意境所在。

简言之,贝尔所认为的艺术作品必须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是一种剥离功利之后的纯粹形式,并且要加之以创作者的情感投入,不把创作的作品当做目的或是手段,而是要获得一种要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不主张过度的再现手法的采用,重表现的,抽象的美感。

这样想来,艺术家若是想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那么他的出发点必然要是纯粹的,无关功利的,要剥离自己内心的杂质,将所有现实因素通通抛开,身心沉静,将真心投入到艺术创作过程当中,心中激荡的情感在艺术品上自然流露,想必这才是创作一部“活”的艺术品。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线条色彩
线条之美
神奇的色彩(上)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谈色彩中的色调
春天的色彩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讨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