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宇
摘 要:作为乐府歌行,《将进酒》和李白的其他歌行体诗作一样,代表着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及放浪形骸的不甘。
关键词:李白;苦闷;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1
在盛唐气象的影响下,自称“我本楚狂人”(《庐山谣》)的李白,以其天才般的浪漫气息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打破旧有的规律和法则,创作出流芳千古的诗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乐府歌行。《将进酒》情思奔腾,驰骋变化,历来为后人所吟赏。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铙歌》十八曲之一,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的诗句,主要描写饮酒放歌的盛况。天宝三年(744),李白从供奉翰林期间的“御手调羹”、“力士脱鞋”、“贵妃研墨”的高峰跌落,被“赐金放还”,在抑郁不得志中,李白挥毫而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开篇就营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面对亘古不变的黄河之水,作者从自然和人生的角度感慨人生短暂、韶华易逝。人生如此匆匆,时间就像黄河的水一样,一去不回,这是人从出生就注定的结局,无人可以幸免。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个人的价值要如何体现呢?曾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有所作为的李白,如今却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诗句),被赐金放还。理想落空之后,人生还有什么追求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人生得意”的背后,却恰恰道出了“人生失意”。“须尽欢”仅仅是功业不就的无奈,并非诗人内心真实的剖白,而是隐含着诗人在面对人生失意时的无奈和郁愤。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诗人并没有顾影自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以此来表明自己是才学终有一天会被发现和重用。但是,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的社会现实而前,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没有贵人引荐、朝廷青眼,也只能承受怀才不遇的遗憾。更何况时光匆匆,即使一切能够“还复来”,但时间不等人,怎能不让人焦虑万分?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鉴别校书叔云》)纵酒的极乐并不能消解诗人内心的愁苦,“将进酒,杯莫停”,与其说是在劝酒,不如说是诗人借酒来掩盖现实生活的失意。“但愿长醉不复醒”,只有在醉酒中,诗人才能暂时获得暂时的解脱,才能消解心中无尽的“万古愁”。三年的翰林学士生涯,使得李白认识到在官场上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初露头角就铩羽而归的李白,最终放弃了朝廷,转而求仙访道,在“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中找寻心灵的慰藉。在“岑夫子,丹丘生”这些道友面前,诗人终于可以摘下粉饰太平的面具,直抒胸臆,“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诗人此时再无顾忌,彻底放开自己。他内心的愁苦,只有至交好友才能理解,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给他最贴心的安慰。
“世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学有所成之后,往往追求“治国平天下”,这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使得他们比普通大众更为敏感和善思,注定他们要承受比普通大众高几十倍的忧患和痛苦。“但愿长醉不复醒”对诗人而言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永远不可能发生,因为他内心的痛苦和使命感时时提醒着他、刺激着他。“钟鼓馔玉不足贵”照应前文的“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诗以乐衬悲,诗人以潇洒无畏的笔触写出了光阴易逝、人生无常。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发出过类似的感慨,正是这种对光阴和人生的珍视,才使得圣贤英才们不断超越自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由己及人,从现实追溯到古代,曲高和寡,圣贤之人从古至今都是寂寞的,因为无人能够理解他们,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运用历史典故再一次劝酒,以宴饮的极乐掩饰内心的极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收到了长歌当哭的艺术效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此时的诗人似乎反客为主,既然这种愁苦不是一时一地一人的,而是古往今来所有怀才不遇者共同的命运,那就让我用酒来消解它吧!“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回应了前文“钟鼓馔玉不足贵”,钱财都是身外之物,金银珠玉都不珍贵,它们此时最大的作用就是换成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回望历史,面对和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先贤,诗人为自己、也为他们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哀叹。
参考文献: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M].上海人民出版社.
[2]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林庚.唐诗综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