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意境美

2014-04-29 14:15王亚慧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2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特点意境

王亚慧

摘  要:本文从探讨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其所包含的内容和发展特点,深入讨论了古代文学中意境研究,并对古代文学中意境之美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学;概念;特点;意境;意境之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2

一、古代文学概念性分析

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产物是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它的统称按时期划分较为广泛,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属于文学构成不可或缺的因素,更是文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我们所指的古代文学,主要包括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指的古代文学是文艺理论家对以古希腊、罗马的优秀典范作品的称为,拉丁文中的“古典”寓意是 “典范、第一流的”意思。在中国,我们把从古代流传至五四以前这段时期的有一定参考学习价值的神话传说和原始歌谣等文学作品统称为古代文学。

二、关于古代文学中意境的研究

关于古代文学中意境的研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较为统一的看法,但归根结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意境在文艺作品中客观的存在,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结合作品中的场景共同构建的一种艺术氛围,使读者深入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艺术的情怀。《辞海》中就有对意境的诠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另一方面,意境作为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一种“心像”而存在。由古至今有无数的文学家成就这种观点,例如:梁启超(清代的文学家)、朱立元(当代的美学家)认为人在审美的过动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外界事物,在领会的基础上,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自己的思想在意识领域里充分的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意蕴境界称之为意境。

其实,以上这两种对意境下定义的角度毫不相同,前者注重作品的角度阐述,后者是从读者的立场出发,追朔到观点内涵其实相差无几。因此我们把这两种观点相向结合互相影响,意境的概念就有了更全面的界定: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充分融进艺术形象中,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结合自己真实生活的实践和情感,展开一系列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之身临其境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

三、古代文学中的意境美分析

古代文学中的意境美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曲径通幽,山水田园的平淡情怀。这种平淡的田园之美是中国诗歌意境中的一种既新又唯美的类型代表,看似朴实无华,实又韵味浓厚,只是一种简单的对质朴生活的感悟有感而发,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里面没有阿谀奉承,也不需歌功颂德,远离华丽的辞藻,变得更加真实与贴切,令人神往。这种醉心于山水田园之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田园山水诗人,将自己身心全部融入大自然,使其成为自然中的一朵花、一棵树、心境于物完全融为一体。当遇到人生的种种苦扰时,一些诗人面对人生苦患、岁月苦短以及贫困疾病、仕途无望时并没有陷入苦怨与郁郁寡欢中,而是把牢骚和苦难化为对人生的一种坚定,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以其高尚的情怀与宁静的心境,笑着面对人生。这样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意境,是乐观向上的处世哲学的一种体现。最具代表性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那纯净的心地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把景、情、意三者展现得淋漓尽致,创造了一种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和一种宁静、安详、与世无争的精神世界,在田园生活中舒心的安享明秀之气,只为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全心守候。

第二、以禅入定、心与道冥的超脱意境。诗人静坐澄心,达到思于境皆神会与物,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禅心,空灵而自然,最大限度的平静思想和情绪,使自己进入到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一种精神信仰,许多诗人仕途的坎坷不得志时,将自己的意志精神寄托于佛、道、流连于山水田园。这种环境下的作品缤纷多彩,多种多样为意境增添了无数恢弘华美的篇章,使得诗歌的主题和创作对象的客体难分彼此,合二为一。最具代表的著名诗人有:唐朝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一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表现的淋漓极致。另外,一身侠气闯荡大江南北,漫游山水,求仙问道的“诗仙”李白,他年少注定的游侠精神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以至后来一心想要抒发抱负追求功名,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是终究不随人愿。才有后来无数的旷世名作《南岭别儿童入境》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和《七古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在“赐金放还”后写下“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虽然他的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是促成他官场失败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一心醉心诗书的单纯田园情怀无法融入复杂的官场,也不得不面对现实被排挤仕途的命运,人生在世不称意,却留下无数让后人敬仰的著名诗篇。

第三,意境结合虚实,实虚结合意境。无论作者有多好的文笔,怎样的妙笔生花,都局限于现实的场景,更多意境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如果,只是单纯把所有的景物、情感都流露于笔端,就会是文章显得单调死板,使读者失去了自己的想象空間。往往很多时候为了内容的曲折,表意的含蓄,另外并非所有意境的创设都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写,而我们大多都是将所写之景如在目前,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在实景之外。进而形成了,眼前的为实景,展现的为虚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就会创设出一种意味非凡的境美。文章的典型代表作品如屈原的《离骚》中提到“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几乎整篇都在以花喻人,用兰、蕙、度蘅与方芷喻指贤能的臣子,以花香比喻诗人高洁的品质,而用众芳来比喻那些奸臣小人。这正是虚实结合的代表,看似写花,实际写人,使得文章虚实结合,增加了含蓄的色彩。另外虚实结合写法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红楼梦》中很多主人公都是运用的这种手法,把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全部的隐喻在唯美的诗歌之中,使作品更加美轮美奂,优美典雅,同时对文章意蕴的表达更是锦上添花。还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提到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把诗人对同友人分离话别,因为一直向西远行,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劝说再喝一杯酒,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慨和对朋友的无限关怀,通过诗句一杯送别的水酒使我们很自然地展开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单身匹马在漫天黄沙、举目无亲的塞外边陲,那种离乡背井,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硝烟弥漫的生死战场,存亡未卜的伤感与孤独油然而生,这正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所不懈追求的虚实结合意境之美的艺术特色。

第四,人们的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瞬息万变的,而文学的已经也要不断的体现这种动态美 。让读者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这种动态的美。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简单几句诗词,不仅意境十分的优美,而且把整个景都写活了,明亮的月光斑斑点点透过松树的枝叶洒落到地面,我们似乎听到那清澈的泉水在沙石上缓缓流动的声音。翠绿的竹子摇曳在风中,美丽的少女洗完衣服正莲花轻步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傍晚打鱼的船儿正准备起航。整首诗意境优美绝伦,展现出一幅生动唯美的画面,犹如在人们眼前。

四、结束语

总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璀璨斑斓,文人雅士们借用文字这个载体尽情抒怀言志,幻化出各种意境,意境作为一种用文字幻化出的精神境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时而优雅、时而纯美、时而淡漠、时而悲壮与豪迈等等,将人带入到多彩的审美意境中,给人以最深深的感触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洪 张峰屹《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邓伟龙. 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张甲子. 中古文学观念的演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特点意境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