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轼的书法理论作品主要是以题跋或者笔记的形式,全方位总结前人书论观点,从书法创作、书法品评以及书法物质载体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不仅与北宋文化的外部滋养有关,而且与北宋散文的勃兴以及题跋文、笔记体小品文的蔚为大观的流行创作之内部孕育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北宋散文;苏轼;书论;内部孕育
作者简介:刘永丰(1982-),男,陕西靖边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佛教、书法理论、书法教育。工作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2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艺全才,他学养深厚,才能杰出,诗词文赋书画琴无一不精。在书法理论创作上,高举“尚意”大旗,为宋代书法理论有别于前朝历代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苏轼的书法理论作品主要是以题跋或者笔记的形式,全方位总结前人书论观点,从书法创作、书法品评以及书法物质载体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书法理论史上开辟了新天地,而且给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增添了无限的精彩,给后人在书学理论创作和文学理论创作方面以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两大古诗文革新运动孕育了后来著名于世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其中以诗歌名世的整个唐代只占两席,北宋便达六位之多,足见北宋散文的整体实力。如此凸显的北宋散文大环境极大影响了苏轼散文的创作,同时也为苏轼书论创作提供了相当优越的内部孕育环境。其以《东坡志林》、题跋、笔记为主,加之散见于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中的书法理论创作便是孕育在北宋散文勃兴与题跋、笔记蔚为大观的创作的大背景下。
苏轼在北宋散文六家之中又是最为著名,极具创作实力的一位。据统计,苏轼论书画作品共有447篇,其中诗歌125首,题跋、笔记322篇[1]。可见苏轼论书画作品大多为题跋、笔记,属散文范畴。所以,要研究苏轼书论的创作,有必要先对北宋散文,特别是题跋文、笔记的发展状况与文化背景做一简要梳理。
陈玉刚在其所著《中国古代散文史》里谈到宋代散文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的古代散文文体是沿着一条曲折的路线向前发展的。秦汉以前,文风质朴。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了一股追求形式华丽的骈俪文风。唐代以韩愈、柳宗元为首一些文章大家所发动的古文运动是在和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正当形式主义文风再度盛行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看出其弊端,又掀起了古文运动,文坛上出现了激烈的论争。宋代的散文就是在论争中开始了其发展繁荣的进程。[2]
文中运用简短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给了一个框架,也给宋代散文的发展定位了一个“论争”的开端。他还将宋代散文的发展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进行分析、阐述。北宋散文的发展以西昆派的“西昆体”与欧阳修倡导的古文最具代表。后者的文章清丽优美,平易流畅。欧阳修对当时的“太学体”加以排斥,提倡朴实通畅的文风,对当时的科举考试起到很好的作用,为文体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题跋文的发展方面更是不可小觑。
与其他朝代不同之处是宋代散文发展增加了题跋文的勃兴与繁荣这一生力军。宋代题跋篇什之多、内容之丰、成就之大是前无古人的。可以说,只要是有名气的人或者是文人士大夫都有题跋作品。这些题跋与诗文、绘画、书籍以及古器物等的题跋一起形成了宋代蔚为大观的“题跋文学”。“今存宋人题跋文的总数量当不少于6000首,这批数量巨大的题跋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以研讨学问为主的学术类题跋和以抒写性情为主的文学类题跋。”[3]p86我们谈到的书法类题跋文大多属于前一类。
“北宋中期的欧阳修是将‘题后、‘书后、‘评、‘读、‘跋等名称合为‘题跋一词而正式表明该题的第一人,也是大量写作题跋文的始作俑者”。[4]任何一种散文文体的出现、发展都与散文内部不同构成因素的演变紧密联系。宋代全面昌盛学术文化,造就了大批创作题跋的作家,而且赋予题跋以新的时代内容与艺术风韵,使这一问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北宋初期作家的别集中,还很少有题跋收入。这却给了北宋中后期的苏轼提供了很好的创作题跋文的基础。
北宋文人苏轼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是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热心支持者和继承者,同时也是宋代的大散文家。朱迎平在《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中谈到:
苏轼在题跋文的发展中贡献最大,毛晋所辑《东坡题跋》6卷收文近600首,题材广泛,表达方式多样,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富于才情,长于理趣,名篇迭出,大大开拓了题跋文的境界,提高了这类文体的文学性,使之成为宋代散文的重要体类。苏门弟子亦多擅长此体,秦观、张耒、晁补之等所作颇富,而黄庭坚《山谷题跋》9卷400余首尤为其中翘楚。[3]p85
又魏景波在《东坡题跋思想艺术浅论》对苏轼题跋文有更详细阐述:
现存3800余篇苏文中,题跋计有572则,另据孔凡礼先生搜集整理,得佚文105则,在苏轼文集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这些题跋小品,虽然篇制短小,不经意而为之,兴会所至,率性而发,却最能见出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同时题跋中对诗词、书画等的品评也全面反映了东坡的文艺思想。此外,题跋中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思考和思想脉络,也时时流露出作者的胸襟和处世姿态。犹书书法家随手便条,最能见出其个性和风格。[5]
再有王渭清《苏轼散文体制创新管窥》说:
苏轼的题跋文创作上承唐宋诸家,数量、品类、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数量而言,有700余篇;从品类而言,不仅有题跋杂文、题跋诗词、题跋书帖、题跋画,还有题跋纸墨、题跋笔砚、题跋琴棋杂器、题跋游行等等,使题跋文写作的题材范围空前拓展。[6]
以上几位分别就苏轼题跋文的数量、品类、质量以及题材拓展等作了介绍与肯定。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对书法的论述自汉代以来便以题跋、笔记、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出现,一直到唐末五代,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孕育,并且生成了一定数量的有价值的作品。内容涉及书法史、书法理论、书家研究、书法批评研究等诸多方面。但是大量以题跋形式集中创作书论作品还是从北宋开始。宋代社会上对古代和当代墨迹、金石、拓片的搜藏以及刻帖之风的盛行,都为宋代及其后文人书法理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平台,为这些墨迹、金石、拓片及刻帖题跋的文字也陆续出现。北宋之初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碑帖跋汇集,跋文思致新颖渊雅,语言简洁精切,学术性和艺术性双佳之作尤多。而以苏轼为代表,包括米芾和“苏门四学士”以及其他苏轼门人则是其后最具这方面代表的宋代文人。
由是观之,苏轼书法理论创作是植根于赵宋王朝的文德致治、尊书重墨及儒学复兴的文化土壤之中的,并受到北宋散文发展中题跋文的勃兴繁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代表有宋一代“尚意”书法风格的书学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福顺.苏轼与书画文献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
[2]陈玉刚.中国古代散文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79.
[3]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J],文学遗产,2000(4).
[4]毛雪.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D],郑州大学, 2003:10.
[5]魏景波.东坡题跋思想艺术浅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
[6]王渭清.苏轼散文体制创新管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