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

2014-04-29 11:50张丽霞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探析

张丽霞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精神文化越来越为丰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主要功能是对我国文化精神及全民语言的传承。通过对汉语言文学古代与现代审美的分析来阐述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性,在不断钻研中赋予汉语言文学更深刻的历史文化性,让越来越多的学者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性,进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1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探讨,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人文素养和修养,在汉语言文学中渗透审美认识是当前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提升。本文通过对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与新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进行分析来更加明确汉语言文学的历史使命。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探讨,旨在研究新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进而使得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

1.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

汉语言文学直接体现着人文精神,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包含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核心就是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重在对语境、语言的认知,它承载着传承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要责任。

对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进行分析,需要引出孔子的善美审美观年,孔子认为,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这句话主要是说韶乐丰富多彩,有善有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充实的思想内容非常符合善的要求。而武乐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是完美的,但是结合武王伐纣建立王朝的历史,它与孔子所向往的上古礼治有所违背,没有充分显示出武乐的善。孔子认为善与美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只有二者和谐的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完美的艺术形式,在古汉语言文学中,善和美缺一不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孔子的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他主张尽善尽美,其实是他对文学艺术提出的要求,认为文学艺术应当是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而在他写作文学的过程中,却并不能够真正实现善与美的统一。在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美和善相互分离的现象并不罕见,学者常常重视对其中一方面的突出,而忽略对另一方面的闡述。这种极端的做法主要是由于古代学者对文学艺术思想内容的重视,他们容易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例如,墨家的作品、先秦法家的作品、宋代理学以及晋代的玄言诗等,这些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客观实用性,并不能真正表现出艺术的美感,无法为欣赏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使得作品显得枯燥无味。又如南朝的宫体文和骈体文,这类作品往往重视作品的艺术形式,而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作者讲究文字的字斟句酌,作品修饰性很强,却并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最终使得作品华而不实。

2.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

不同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不同的文学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家对人生的思考与观察也会发生改变,不同的文学时代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景观。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大多是对历史的沉思与思考,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是沉思的审美。在沉思中思索历史,思索人性,沉思历史意识形态。在一九八零年代,从创作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政治拨乱反正与历史的沉思,这是这个时代的共有声音,诗人与作家在反思历史中揭露伤痕,发生拯救思想的呼声。从整体上来看,文学的审美沉思在一九八零年代的十年中像一盏灯一样,牵动着有理想,渴望光明的诗人与作家的心灵。

除了作家与诗人在文学创作中沉思现实与历史之外,各个文学理论家们也通过文学理论对人性、社会及文学本身进行了沉思。作家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对现实的认识与感受往往与社会群体的心声是相通的,通过在作品中抒发真情、阐述事实的方式来表达人民的心声。在传媒时代背景下,文学仍然处于意识形态的核心,每一次不同的文学新潮的涌现,都会伴随着理论界的激烈争论,作品往往以教化为主要功能,体现了它的实用政治功能,而并没有处于作家与读者的审美趣味中心点。例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卢新华的《伤痕》等,这些作品中作家的内心往往与大我的心联系在一起。总之,一九八零年代的汉语言文学,处于审美沉思阶段,它对五四文学起到了一定的延续作用,又体现了意识形态观念的文学化。因此,这十年的文学是沉思的文学,同时又在沉思中前进,审美沉思作为八十年代文学的主题,它代表了学者们对复杂人生的直接面对,是对人生解放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理性,又充满着凝重与审美色彩,充分将文艺理论家们忧国忧民、心系国家的壮志与情怀展现出来。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与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能够综合分析出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感受到不同时代所赋予汉语言文学的责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试图进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的观念。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探究,需要社会各界热爱文学的人民的共同参与探索,在相互交流中赋予汉语言文学新的审美意义,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学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华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01):117-119.

[2]王苏君.审美体验与道德体验[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2):123-125.

[3]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05):102-103.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探析
探析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探析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不足及对策浅析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