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佩兰诗中的岭南哭嫁民俗

2014-04-29 23:06林嘉妮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关键词:民俗

林嘉妮

摘 要:梁佩兰是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其作品《六莹堂集》当中描述了不少岭南民俗风物。本文主要通过诗人梁佩兰的作品探究岭南地区的哭嫁民俗。

关键词:梁佩兰;哭嫁;民俗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1

梁佩兰(1692—1705),字芝五,号药亭,广东南海人,著有《六莹堂集》等。梁佩兰与屈大均、陈恭尹合称为“岭南三大家”,他的诗在当时名气极大,名公巨卿、达官贵人,都以获得他的题咏为荣。“岭南三大家”的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富有民族精神,在清初的文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诗人所作的诗歌往往与其生活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岭南位于中国五岭之南,西北靠山、东南临海,是一个相对封闭而独立的地理区域。虽因台风和洪水导致了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相对落后,但独立的地理位置却非常有利于发展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作为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梁佩兰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岭南地区所独有的文化特色。

他的诗集《六莹堂集》中有相当多描绘岭南景观的佳作,如《渴南海神庙》、《西台讯梅》、《珠江候月》等,詩篇中描写的白云灵洲、罗浮西樵、荔枝龙眼、鹤鹑江鸥等岭南独有的地物也都一一呈现出岭南风土的奇姿异彩。此外,在诗作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岭南的独特的风俗习惯。诗人在《雄县店壁和衡阳女史韵》中就曾写道:“泱泱沟水路凄凄,日向东头月向西。曾见茂陵长渴病,谁能嫁娶不须啼。”诗中“谁能嫁娶不须啼”所提到的就是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哭嫁习俗。

赣州上犹县等地区,待嫁的新娘在结婚的前四五天里往往便会开始盘坐在床上,泣涕涟涟,开始哭嫁这一特俗的习俗。客家女子哭嫁并非简单的嘤嘤啜泣,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哭。她们亦哭亦唱,有板有眼,不仅有旋律,大多还配上了唱词。如:“月儿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在哭嫁的过程当中,不仅只有出嫁女一人独哭独唱,往往是出嫁女主唱,母亲、嫂嫂、姐妹等陪唱或答唱,哭嫁词的内容既有对父母亲朋的不舍、也有对命运不公的感慨,还有对媒人的谩骂等等。民俗学家钟俊昆教授在《客家山歌文化研究》中就提到,客家地区的哭嫁不仅能传达待嫁新娘的种种情感,大多客家人还会利用哭嫁对待嫁新娘进行礼仪和婚育的教化。除此之外,哭嫁还是“展示新娘才艺智慧和家传礼仪的一种传统形式”,不会哭嫁的新娘“将被族人视为没出息,没良心不懂礼规的村姑”。

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对于无法接受教育的中国古代女性来说,婚姻无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哭嫁习俗既能对待嫁新娘起到婚前教育的作用,同时也为新娘提供了一个宣泄即将为人妻的矛盾情感的机会,借此传达新娘对父母亲人的眷恋和不舍、对婚后生活的恐惧和担忧等等情绪。此外新娘通过唱哭嫁歌,还能够显示出其聪明、能干、孝顺的一面。

我们国家的许多民族都有哭嫁的习俗,两广一带、江苏都存有哭嫁的现象。鲍宗豪的《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当多的对于岭南哭嫁习俗的描述。

然而,民间百姓普遍视婚姻为终身大事,是一个幸福和欢乐的活动,“哭”这一伤感的表情行为与欢乐的婚礼场面格格不入。所以当人们意识到,即使婚前不进行哭嫁的习俗也并不会产生任何不好的影响,而哭又与嫁娶的幸福场合格格不入之后,哭嫁这一习俗便渐渐消失了。大部分岭南地区的姑娘都早已告别了哭嫁习俗,昔日龙岗客家女子也有哭嫁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岗女子哭嫁习俗现已不很流行。

参考文献:

[1]梁佩兰.六莹堂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2]钟俊昆.客家山歌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余安元:《清初岭南诗人梁佩兰研究》,2007

[2]吴楠:《赣南客家女性哭嫁习俗研究》,2011

猜你喜欢
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传统民俗有奇趣
吴其萃作品选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一把面粉揉出的“民俗图腾”
第十一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盛大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