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淙
摘 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最新作品《家园》讲述了一位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黑人退伍军人的回乡之旅。这部作品以一位黑人男性的视角呈现。作品中所提到的“回家”是每个异乡人内心深处的渴求,更是美国少数族裔思考自身身份的原因。说到身份,就不能不提到起源于哲学心理学领域,最终发展到文学范畴的身份认同理论。“身份”与回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身份也是回归的前提,而身份认同理论的存在也给我们以契机去解读《家园》中的回归主题。
关键词:黑人;身份认同;回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01
美国黑人文学自产生到如今的几百年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们。从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末的奴隶制时代,到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十九和二十世纪,黑人民谣、歌曲以及文学作品一直随着黑人种族的觉醒而不断丰富完善其内容。一批批黑人文学作家也浮出水面,将追求平等、自由的希冀用真诚的笔触贡献给本族和世界人民。在这其中,托尼·莫里森就是一位佼佼者,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莫里森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分别有十一部主题为描写黑人生活的长篇小说问世。2012年,她获得了奥巴马总统颁发的“总统自由奖章”,同年,她的长篇小说《家园》出版发行。这部最新的作品向我们讲述了一位20世纪50年代从朝鲜战场归来的黑人军人的回乡之旅。
[1]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曾经一度备受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青睐。身份认同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和特定文化的识别与认同。类似于人喜欢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Identity这一词汇最早起源于拉丁文“idem”,被最先用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文件之中。在后来被转换成英文identity之后,常常用于表示一些内在相连的事物合一,甚至只是事物本身。[2]语义场中,身份的本义是首先要有连贯、稳定和协调的内部持久性,对于人来讲,指的就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身份,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感, 就是自我与所处社会关系、如社会地位、种族归属和文化环境的一种和谐共存状态。不过在现代社会,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展现的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也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莫里森作品《家园》中,主人公弗兰克作为一名美国黑人退伍老兵,拥有三重身份,即黑人、战败者、男性。三重身份的阐述和重建是点亮作品回归主题的关键。弗兰克在作品中的回乡之旅,不仅是回到故土的旅程,更是找寻失落亲情,自尊和社会位置,最终建立真正自我的旅程。
和莫里森所有作品主人公一样,弗兰克的黑人身份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里给他带来的一系列遭遇极为不公。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德克萨斯州由于种族歧视颁布了搬迁令后,弗兰克不得已带着妹妹远赴佐治亚投奔祖父母,尔后同伙伴一起参军。参军归国后他回到故乡,发现这里早已充斥着种族歧视和社会混乱,黑人随处可以被无理由地欺凌,甚至于寻找租房都被告知,此房不租给非裔或者亚裔。他没有工作,没有家庭,甚至没有梦想。混乱无序的生活中他接到了妹妹的求救信,原来妹妹身为白人医生的家庭助理却沦为了医生的医学试验品。踏上了拯救妹妹的行程,他终于找回了自己,回到了家园。
黑人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一直是几百年来非裔美国人作品的探讨主题之一。文化身份上,他们既是美国人,又有非洲血液。早期非裔文学作品倾向于为黑人争权利,求平等,要争取和白人一样的生活,因为他们同样身为美利坚的公民,可以一起追逐美国梦;而中后期,在黑人付出努力,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逐渐融入白人主流群体中,又发现自身被严重的“白人化”,在主流群体中一直被白人价值观和评价体系束缚,失去了作为少数族裔的民族自我。[3]莫里森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不论是渴望拥有同白人孩子一样蓝眼睛的佩科拉,还是各个方面都与非洲传统决裂的切丘,他们都已无法分辨真实的自我。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当局曾经为了招募黑人入伍,承诺保证黑人在军营中的平等权利,而当包括主人公弗兰克的这批黑人在朝鲜战败后归国,他们并未得到国家和人民应给的尊重,甚至于人们都不愿意去谈论这场战争。弗兰克的战败者身份,使得归国之后的他倍感无从归属。没有工作,没有完整的家庭,他甚至连生活中的小事都无法做好。正如许多非裔美国人一样,他在混混沌沌中,没有社会位置,没有正常待遇,更无法创造个人的社会价值。
非裔美国人几百年来一直在寻根。莫里森的《家园》更是这种长久希冀直言不讳的表达。在CBS的访谈中,莫里森谈到这部作品并说明:家是一个真正安全、舒适的地方,是你不会受到伤害的地方,是你能够获得帮助的地方,是充满爱的地方。由此可见,这也许正是莫里森创作这部作品的原因。长久的寻根之旅对弗兰克而言,是回乡之旅,也是拯救之旅。
作为一名黑人,弗兰克需要寻找到自身的文化身份,这层身份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兩重性,既是黑人,同时又是美国人;作为一名战败者,他需要克服自身的混沌与颓废,重新融入社会去做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事;作为一个内心有着果敢刚毅的男性形象的颓废男人,他对妹妹的拯救,是亲情和男性意识的彻底觉醒。这三重身份的重构,是弗兰克回归家园的根本前提,也是作品中的浓墨重彩。
莫里森说过,关注过去就是关注现在,过去的并未完全过去,我们要从中学会怎样面对现在。回归是异乡人的渴望,也是少数族裔群体的追求。精神与肉体回归了故土,就能够体会到“家”的温暖,自由、和谐、成长的信念也将是人类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陶佳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2:37-44.
[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9.
[3]张立新. 文化的扭曲——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