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显明
摘要: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职业素养内涵入手,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分析了目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存在的不足,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 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24-02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选聘人才的首要标准,对企业来说,员工职业素养的高低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决定性因素,而对个人来说,职业素养决定了其事业发展的成就。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稳定的综合品质,主要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工作态度,涵盖了诚信敬业、廉洁自律、遵章守纪等内容,是职业素养的基础;职业意识是从业者的职业境界,包括经营自我、设计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结合等内容,是职业素养的灵魂;职业行为习惯包括职场人际交往规则、对工作细节的重视度、善于使用工作方法等方面,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职业技能是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首要因素。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三项属于人生观、价值观范畴,是人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是职业素养的根基,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支撑内容,通过学习培训、实践运用可以获得[1]。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专业学位是针对特定职业种类,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种类[2]。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职业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多数研究生由于是从本科直接到研究生,无从业经验,对社会和行业缺乏了解。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方向以从事实际应用的企业为主,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因而更加对将来的职业道路感到十分迷茫。
针对这种情况,从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出发,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从意识和认知层面上,让研究生了解社会、行业、职业的发展规律,认识到职业角色所需具备的素质,从而可以尽早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根据职业规划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社会竞争力。而要达到上述目的,除了开设相应课程、讲座之外,与企业联合进行培养,是极为有效的途径。
三、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与不足
校企联合培养,是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大成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沟通,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实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相互结合,即课程学习在学校进行,采取企業科研技术项目作为实践锻炼,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同时,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企业、研究生的多赢。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目前的主要模式有三类:第一种是项目牵头,校企联合攻关,研究生参与其中;第二种是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第三种是引进企业技术人才作为校外导师,建立双导师制。
首先,校企项目合作是以项目为依托,通常是高校承接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或校企联合攻关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研究生参与其中,通过科研项目研发的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这种联合培养模式,简单易行,针对性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采取其专业相关的企业实用技术,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其次,校企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通常是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大学科技园,集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作为企业技术项目研发和申报国家课题的平台,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从事具体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将项目的部分内容作为毕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能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为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次,双导师制是指研究生有学校导师的同时,又有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这种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企业也可以根据行业发展和自身需要,修正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内容,使研究生培养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这种模式使企业技术人才参与到高校教育中,有效提高了高校师资队伍的水平,为研究生带来了紧贴生产实践的机会[3]。
通过以上方式,结合校企资源,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创新。然而,这些模式也有共同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侧重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
目前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学生的科研学习活动基本都是在学校内部环境中进行,即使到企业中去,也只是短期出差。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行为习惯需要真正处于企业环境,在一个具有较好氛围的工作团队中,经过较长时间潜移默化地训练才能形成,没有在企业中较长时间工作的经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毕业的研究生,即便经过校企联合培养,在意识和心理上仍然是一个学生,对于如何看待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如何处理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善用工作方法,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并且,由于缺乏企业的“淬炼”,研究生即使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但身心和精神上无法承受企业较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节奏,在实际工作中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职业技能上的表现仍然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如此一来,在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文化氛围,还要经过企业的“回炉”,才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士”的转型。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方向是以企业为主,以上问题反映尤为突出,缺乏职业素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就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上令人担忧。
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新模式的思路和探索
《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的指示精神。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要让研究生真正沉到企业中去,在管理严谨规范的企业环境中去工作和学习,认识企业文化和工作模式,在毕业之前从思想意识、精神状态、行为规范、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其工程特色和应用背景,在培养过程中更应紧密联系企业。具体培养模式为:研究生(三年制)在第一年完成课程学习后,二年级时由学校委派到企业中去,在后两年中,由企业负责其学习、实践的管理和考核,完成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专业实践一般不少于2学分。学生在企业中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与企业职工一起上下班,遵守企业的各项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在企业的环境和氛围中去学习、进步。以完成企业交付的日常各项管理和技术工作作为专业实践,完成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选定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实行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交叉进行合二为一。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企业化、职业化”为指导思路,实行双导师制度,学生在企业期间的专业实践由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并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学位论文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把关,以企业导师为主进行教育(如图所示)。
由此,通过企业的实际工作锻炼,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提升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意识,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大大缩短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业的适应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西南科技大学工程技术中心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经过近一年的企业工作实践,参加教改项目的研究生认为收获很大。同学们普遍认为,之前他们对职场认识完全是空白,对未来的发展感到困惑茫然,对如何就业找工作也没什么头绪。但在企业有过工作经历后,他们对职场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个人该怎样做才能在职场得到较为成功的发展,对今后也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并能根据自身规划安排现在的学习计划,从现在开始为未来的发展作准备。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加剧,高校研究生教育面臨挑战,改革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摸索具有行业特点、适应社会的培养模式,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毕业前进入职业人士的角色,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效果良好,总结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研究生在企业期间的管理应参照企业人事管理制度,落实到人事部门,让企业导师的主要精力放到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指导上。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学校与企业相关部门保持沟通,校内导师定期对研究生在企业期间的工作进度和表现进行督导,以保证培养质量。第三,建立专项保障制度,学校应为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生购买相关保险,并确保与在校研究生有同等争取奖励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洪杰,刘全忠.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16-17.
[2]雷永林,徐光亮.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下的过程管理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40-42.
[3]郑江英,陈芳清,刘敏,等.共建研究生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4-45,47.
(责任编辑:包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