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岿
【摘 要】美国卡尔森博士于1997年出版Do not Sweat the Small Stuff。书中分享了100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帮助读者避免生活琐事而过度焦虑,影响心情和生活品质,成为纽约时报书评的第一畅销书。本文结合禅宗要义,从自我认知和负性情绪管理两个层面探讨该书的禅学意蕴。
【关键词】禅宗要义;自我认知;负性情绪管理
《小事而已,无需烦扰》的作者Richard Carlson是一位专业心理减压咨询师。现代社会竞争趋于白热化,重重压力之下的人们匆忙而劳碌,不免身心疲惫。书中以生动的笔触,结合个人经验,为读者分享了100条建议,启示如何使焦灼心灵获得宁静。品读该书,可以体悟到作者深邃的见地与禅宗理念的相互交融,以及在中美跨文化视野之下,对人生重大命题的普世性探讨。本文从如何正确自我定位和应对负性情绪两个角度,对该书进行禅学解读。
一、禅悟快乐人生,超越欲望藩篱
叔本华曾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间摇摆。”可见快乐人生最大的敌人便是欲壑难填。同时个体的幸福感与欲望的满足密切相关。人本能地追求快乐,然而又时常因为贪求无度而使内心备受煎熬,尤其当孜孜以求的目标或者愿望难以实现,抱怨、嗔恨之心随之而起。禅学认为人生的一切烦恼源于贪、嗔、痴三毒,其中以贪为首。
禅宗的观点是“无欲则刚”,与书中 “You can simply decide to consciously want less”十分神似。
生命有限,而人的欲望却永无止境。用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法满足的欲望无疑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博弈。如果人能够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定位,也自然而然地能正视内心贪欲的存在,并且促使自身摆脱对欲望无休止的依赖及徒劳追逐。书中作者谈及在欲望驱使之下,人会去追逐过度的关注(excessive attention), 其本质的心理动因在于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个声音在不断地暗示:请看,我是多么的与众不同。禅宗”八识观”的第七识指人依靠感官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之自我的诠释,形成的“自我意识”。卡尔森笔下的“ego-centered part”与之异曲同工。两者都是错误地将“自我”及与之相关的欲望无限放大。佛家主张,人要摆脱物欲的束缚,免受妄念所苦,只有放下“我执”,方可不受欲望驱使。过度的贪欲是一杯咸水,只会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无法消解心头之渴。[1]p.16 《心经》云:“心无挂碍”是人摆脱精神煎熬的最高境界。可以想见,一个饱受欲望摧残和禁锢的灵魂是多么地痛苦,贪欲蒙蔽之下,人往往对已有的视而不见,转而企求更多。作者意在使读者放弃所谓多多益善的价值观,指出贪欲的痛苦并非是个体缺失某物,而是人心渴望拥有更多。[2]p.230
二、禅修心境清灵,内心圆融平和
人的心绪不可避免会受到种种负性因素的困扰,在情绪低落时,理性思维、正确的判断、乐观豁达都会随之消失,更多的是自我怀疑、挫败感、抑郁不振甚至是怨天尤人。卡尔森主张正视负性情绪的存在,把它们的存在类比为晴雨表(barometer),提示我们内心的阴晴变化。这种情绪预警也宛如汽车仪表盘的警示灯,提醒我们情绪正在偏离正轨。同时指出我们常常会错误地期待自己对压力的承受力可以一路攀升,结果却发现被压力所征服。反之,当你有意识地降低自身的“抗压指数”时,往往有意外收获--你会有更多富于创意的思想来应对压力,而且你也没有那么多压力要应对。
书中数次提及内心平和的重要性,最常见的是 “become more peaceful”和 “inner peace”。要实现对消极情绪的有效管理,首先要明了情绪的特征,它具有极大的欺骗性(extremely deceptive)。“境由心生”,所谓的苦乐体验本质上取决于人心理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与人主观的判断和心境息息相关。人心性的弱点表现为情绪好时,将外物一切都赋予正性的评价和认知。而一旦心情不佳,那么同样的客体,同样的环境,都被冠以不堪忍受或者令人生厌的标签。生活在现代社会,上至富豪阶层和各种社会名流,下至为生计苦苦打拼的草根一族,不可避免都会受到负性情绪的困扰。人之所以感到身心痛苦,焦灼不安,究其根本,是在患得患失之间无法自拔。人心性的缺陷使人很难达到心境的澄澈与辽阔,而是对已然失去的执着挽留,无法释怀或空自慨叹,但对已经拥有的却觉得理所当然。禅宗认为,“我执”是障碍个体明心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人很难做到内心的淡然,忙于逐名追利,苦于种种的得失,挂怀荣辱,纠结于无常的尘劳世事,放不下荣辱,看不破名利,内心几经岁月的浮沉与渲染,很难释怀烦恼,郁闷与不公,久而久之,初心中原有的湛然便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便是烦恼无尽,抱怨不断。活佛堪布丹增嘉措在《如何面对痛》一书中,也开示佛子如何正视痛苦。在他看来,“最为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缠绕我们的痛苦及其根源执着心解脱出来。如果对痛苦的执着心越强,对待痛苦的忍耐力就越弱,如此下去,最后连忍耐一点点痛苦的能力也失去了。或者说仅有的一点忍耐能力也全部变成了烦恼。他们要么是抱怨社会,要么就是抱怨朋友家人,甚至自己抱怨自己,最终,自身受到伤害,从而走向毁灭。”这也充分说明,个体对负性情绪管理尤为重要,好比内心与痛苦在交战,内心越被“我执”所困,人就越会陷入放大自我消极情绪的“雪球效应”,过度关注甚至夸大痛苦的存在,使自我的意识中从痛苦中领悟和超越的能力受到极大的摧毁,直至对所谓的痛苦俯首称臣。实在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息之事,因为仅仅依赖我们的五官,也就是禅宗的“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去感知外在世界的一切,实在是很容易被蒙蔽和欺骗的。外在力量所带给人的舒适安逸感觉往往是飘忽不定,也常常稍纵即逝。这也可解释即使中了头彩的得主,那种意外之财带来的狂喜会很快被各种焦虑不安所取代。也令我们反思,只有内心的安详与自在,才是真正超越物欲的洒脱,也才是永恒的精神财富,所谓“乐中最殊胜,内心即安详”。
捧读本书,字里行间尽显美国文化中心理自助自愈的特色,抚慰现代人疲惫的身心世界。也可发现作者观点与禅宗修学的异曲同工之妙,使读者享受中美跨文化的绝佳体验。
【参考文献】
[1]鸿逸.佛说心理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Richard Carlson. Do not Sweat the Small Stuff [M].NY:Hyperion,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