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荆棘鸟》是考琳·麦卡洛最著名的作品,《荆棘鸟》讲述了克利一家三代的故事。由于复杂的情节,特殊的结构设置,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精心设计的写作方式,《荆棘鸟》成为了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使小说更让人印象深刻,本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命运——梅吉和拉尔夫。
关键词:《荆棘鸟》亚里士多德 悲剧 自我认知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1.关于作者考琳·麦卡洛
考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澳大利亚当代最知名女作家之一,1937年6月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惠灵顿。她的母亲拥有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的血统。考琳一家主要以畜牧业为生,并且全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考琳的孩童时期,考琳一家经常搬家,这使得小考琳和大自然之间拥有了亲密无间的关系。以上这些因素都为她创作《荆棘鸟》做下了铺垫。后面的几年考琳一家定居在了悉尼,考琳也开始在圣十字学院学习,她对科学和人文都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神经学之前,她以教师、图书管理员和记者等职业为生,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考琳拥有了非常广泛的阅读量,被称作为博学的女性。耶鲁大学神经学系主任提供给考琳一份助理研究员的工作,考琳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长达十年一直到1976年。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考琳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她的第一篇小说——《提姆》于1974年在纽约出版。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她的生活,考琳依然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工作。
然而,当《荆棘鸟》于1977年出版的时候,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成百上千万的读者的注意。《荆棘鸟》的巨大成功改变了考琳的生活,使她能够下定决心彻底放弃她的医药科学事业转而做一名全职的作家。包括《荆棘鸟》在内,考琳·麦卡洛一共创作了25部小说以及传记,同时还著有散文、杂文以及音乐剧。
2015年1月29日,考琳·麦卡洛因肾衰竭在澳大利亚诺福克岛医院去世,享年77岁。
2.关于《荆棘鸟》
《荆棘鸟》是考琳·麦卡洛最负盛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基于她的整个人生经历并且展现了她真实的情感。由于复杂的情节,特殊的结构设置,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精心设计的写作方式,《荆棘鸟》在1977年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引起了全球百万读者的注意,《荆棘鸟》长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59周,并很快在全球畅销3000万册。1983年和1996年根据小说改编的迷你影视剧和电影也分别登上荧幕,都是由理查德·查伯兰饰演神父拉尔夫。甚至还有读者请求作者为之作续集。《荆棘鸟》讲述了克利里家族传奇的家世史,在澳大利亚这个大的环境特色基础之上,以充满了绵羊和魔鬼桉的德罗海达为故事的发生地。故事的主题是爱和命运。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叶,结束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帕迪·克利里接到他那个无儿无女但是非常富有的老姐姐——玛丽·卡森的来信,并且决定接受她的邀请,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生活并替她工作,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的女演员——朱丝婷在遥远的欧洲,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的归宿,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以帕迪唯一的女儿,美丽的梅吉与英俊的拉尔夫神父之间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为主线。帕迪一家原来在新西兰过着贫苦的生活,后来应无儿无女的贵妇人——帕迪·克利里的姐姐玛丽·卡森之邀,辗转来到德罗海达。受玛丽·卡森委托年轻的神父拉尔夫去接他们,在车站对年仅十岁的梅吉一见钟情,但教士的身份和成为红衣大主教的梦想使他欲爱不能,欲罢也不能,不得不在爱情与信仰之间痛苦徘徊。与此同时,爱慕拉尔夫的玛丽因得不到拉尔夫爱的回应而选择充当撒旦角色,用巨额遗产来诱惑拉尔夫,让拉尔夫在梅吉和巨额遗产以及未来可能因为这笔巨额遗产而成为红衣大主教的梦想之间选择,在痛苦的抉择中,拉尔夫放弃了爱情,选择了他的信仰,走向了他梦寐以求的红衣主教的宝座。在注定不能和拉尔夫结婚后,为了得到与拉尔夫相似的爱和孩子,无奈的梅吉便嫁给了一个外表酷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卢克。而卢克是一个极端自私且不需要女人的人,婚姻的不幸以及拉尔夫对梅吉无法释怀的情感,最终导致梅吉与拉尔夫在小岛上的结合,也由此得到了他们爱情的结晶——戴恩。但是正如梅吉所说,偷到的什么最终要归还什么,完美的戴恩,如拉尔夫一样想要成为教士的戴恩,在刚成为教士的时候,就在旅行中因救两名妇女而溺水身亡了。拉尔夫直到戴恩去世时才得知戴恩是自己的孩子,纵使戴恩已经在他身边学习生活了许久。此时的拉尔夫悲痛万分,也认识到自己一生的失败,最终死在了梅吉的怀里,也得到了梅吉原谅。
3.相关文学研究背景
《荆棘鸟》作为一部国际畅销小说,得到全世界读者的追捧和喜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文学评论界特别是权威专家和权威论著里,却很少看到对《荆棘鸟》的关注。从目前的研究状态来看,国外学者多从作家专辑和书评入手,主要对考琳·麦卡洛其人其作进行评价和分析,而且评价不一,这边好评如潮,而另一边却认为其文学价值不高,这种盛赞和否定、热情和冷淡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反差。
关于考琳·麦卡洛的研究专著较早的是玛丽·琼于1996年发表的《考琳·麦卡洛:一个批评伴侣》,该书系统地介绍了考琳·麦卡洛的生平资料并对其已经发表的小说进行了点评,认为考琳·麦卡洛是个多才多艺的小说家,她的小说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形象设置上也别具一格,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生伴侣。另外还有几篇发表在杂志上的重要传记,如艾德·戴维莫特的《考琳·麦卡洛》,他在传记中除了介绍考琳·麦卡洛本人和其主要小说外还指出了考琳·麦卡洛1987年出版的《密萨隆基的淑女们》曾被《蓝色城堡》的作者路西莫德·蒙哥利马指控剽窃,但是考琳·麦卡洛否认了此事。
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考琳·麦卡洛的专辑、书评较少,但对《荆棘鸟》这部小说的分析和探讨却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在曾胡翻译的《荆棘鸟》中译本发行后,国内对其研究成果颇丰。有内蒙古大学珊丹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研究》中以女性研究为基础,从社会背景和时代女性的关系层面来探讨小说中三代女性的女性意识,揭示了社会发展和女性意识上升的密切关系;也有黄伟珍在其《<荆棘鸟>中玛丽·卡森的女性注意形象分析》中指出几乎所有德罗海达的人都对玛丽·卡森有一种莫名的厌恶,因为她的存在让人觉得窒息和不安。而菲奥娜则多被认为是一个隐忍而美丽端庄的家庭主妇,朱丝婷则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新时代女性。这类以《荆棘鸟》中的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还有如高原在他的《探析<荆棘鸟>中的象征手法》一文中认为梅吉于拉尔夫是对方那根最长最尖的荆刺;帕克哈是菲奥奈的荆棘,为了获得真爱,他们都如荆棘鸟一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这类文章均以《荆棘鸟》中巧妙运用的象征手法为研究对象的。
总之,虽然近些年研究者们对《荆棘鸟》的认识不断加深,但是在众多的研究文章中,研究者们鲜有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分析和解读过这部小说。因此本文将运用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所提到的悲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诗学》第六章里,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使用的是经过艺术性装饰的语言,采纳了构成聚众各部分的几种方式,凭借的是人物的行动形式而非叙述形式,通过怜悯与恐惧是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或净化。”
亚里士多德还列出了三种人是不能作为悲剧主人公的:“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再者,不应该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其中,后面两种情况“坏人”和“极恶的人”因为自身的道德品行败坏,他们的处境由败逆转入顺达只能使人们觉得不公,心生不快甚至厌恶愤怒;而他们的处境由顺达转为败逆,人们大多会觉得理所应当,咎由自取甚至大快人心。而第一种这里所提到的“好人”并不是我们现在日常中所说的有些小缺点但是品行端正的人,而是纯粹意义上的道德品质好到了极点完美无缺的“完人”。这种人由于他们和我们普通人的品格差异太大,加之生活中这种人是不存在的,普通人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无法感受他们的情绪和心理,所以也无法到达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于是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另外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比好人差一点又比一般人好的中间人——比一般人好,当他们遭受或者即将遭受不应遭受的苦难是,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同情;比好人坏,这充分体现了,主人公与一般人相似,观众看到局中之人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们看不清,想不明,由而引发的联想,想到自己也可能遭受同样的苦难,故而产生恐惧心理。
二、梅吉的悲剧
1.遇到拉尔夫之前——年幼时
对梅吉来说,从她出生在克利里家庭,作为这个大家族的唯一的女孩子,她的出生就注定了她的不幸。全书以小梅吉4岁生日这天开篇,虽然梅吉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精致的布娃娃——“艾格尼丝”,但是这与他们家经济条件极其不相符的礼物并没有幸运地陪伴梅吉多久。当梅吉的两个哥哥杰克和休吉出现因为争夺梅吉的布娃娃,导致布娃娃被损坏的时候,梅吉只能无助地放声大哭。在上学期间,梅吉唯一的朋友也因为父母的原因,禁止梅吉与她继续来往。而妈妈菲奥娜也期盼着梅吉能够快点长大,来帮自己分担家里繁杂的家务。正是由于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以及妈妈性格对梅吉的耳濡目染,使得梅吉日后成长为一个单纯,并且向往婚姻、孩子,以及一个深爱自己的丈夫的女人。
2. 遇到拉尔夫之后——年少时
接到姑妈玛丽·卡森邀请他们全家去澳大利亚的信件之后,正是这位外貌出众、气质非凡、博学多才的拉尔夫教士迎接他们。他们初次见面时,梅吉只有十岁,而拉尔夫已经二十九岁了。梅吉是在拉尔夫的照顾、关怀下的成长的,甚至可以说是拉尔夫塑造了梅吉,使梅吉成为了“拉尔夫的梅吉”。而梅吉对拉尔夫的爱也变成了必然,自从来到澳大利亚,她就依赖于他,两人相处多年,没有拉尔夫,梅吉什么都不能做。甚至在少女初潮这件事上梅吉都是先告诉拉尔夫,而不是告诉给她那因家务事繁忙无暇顾忌她的妈妈。梅吉长成大姑娘的时候,慢慢认识到她与拉尔夫之间的爱情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然而梅吉没有放弃,她一直努力想要打破社会强加在身上的这种种约束和禁锢,争取自由的爱情与合理的地位。
3. 痛失拉尔夫之后——为人妻时
面对拒绝承认爱着自己的拉尔夫,梅吉选择了与外貌酷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卢克结合,并且选择与丈夫一起离开德罗海达去崭新的地方开始两个人的新生活。婚姻成为了梅吉成长中的关键一步,这里正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11章提到的“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仇敌。”梅吉通过婚姻才“发现”自己原来爱着的还是拉尔夫,卢克作为拉尔夫的替身除了外貌有相似之处以外,甚至连梅吉所渴望的生活都给不了。卢克是个踏实但是自私的男人,一心只想着砍甘蔗挣钱,许给梅吉永远没有实现过的诺言。即使在梅吉生下女儿时,在女孩只会浪费钱,要是个男孩的话还能帮他干活这样的思想下,卢克竟然没有去看梅吉和孩子。在现实面前梅吉“发现”这个男人根本不需要婚姻、孩子、妻子,更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梅吉决定离开卢克,在海滨小岛休养的梅吉遇到了对自己无法释怀的拉尔夫,而拉尔夫也终于面对了梅吉已经长大的这个事实,被散发着成熟女性美丽的梅吉吸引,两人也终于在海滨小岛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4. 重返德罗海达——为人母时
当梅吉发觉自己可能怀上拉尔夫的孩子之后,她为了保护拉尔夫,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她又去找到了那个她早已不爱,甚至恨之入骨的男人——卢克。结局当然是以两人争吵结束,梅吉按计划如愿回到德罗海达,在这里她拥有家庭和孩子。但是她不愿意跟卢克离婚也不愿意再嫁人,为的就是保护戴恩——她与拉尔夫的孩子。这时的梅吉,正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的“比好人坏比一般人好的人”,因为梅吉被卢克伤害,她没有选择继续隐忍一起生活或者直截了当的离婚,而是选择欺骗了卢克,生下与拉尔夫的孩子;而梅吉也欺骗了拉尔夫,至死拉尔夫才得知戴恩是自己的孩子。也正是梅吉犯了这些错误,导致最后她最爱的儿子戴恩也要离开了自己,去当教士。正如小说中写到的“梅吉说,她从上帝那里偷了拉尔夫,她正在用她的儿子偿还。”(408)但是更不幸的是戴恩在途中因救溺水的妇女身亡;最终导致了拉尔夫也因戴恩死后才得知他是自己的儿子自责而亡的这些不幸。
三、 拉尔夫的悲剧
1.权利和上帝战胜爱情——一名教士
拉尔夫·德·布里克萨特神父是一名不仅外形俊美,而且博学多才的教士,近乎完美的男性化身,是上帝的得意之作。如书上所写:“高高的身材和匀称的体魄,英俊的富于贵族气派的容貌,身体的各个部分搭配得极其和谐”。“从他头上那蓬松乌黑的卷发和那令人惊讶的湛蓝的眼睛,到他那小而纤细的手脚,都是完美无缺的。”梅吉给予了拉尔夫精神上莫大的安慰,拉尔夫黑色的法衣一样的人生从此多了一丝梅吉那浅红的发色的靓丽,在朝夕相伴的日子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他把自己的感情默默地倾注在梅吉身上,在心里告诉自己她只是一个孩子。当梅吉已经亭亭玉立地出落成一朵最美丽的玫瑰时,拉尔夫时刻提醒自己,他是一名在上帝面前宣过誓的忠诚教士,他清醒地认识到,梅吉是他望尘却步,可望而不可及的那朵玫瑰。
拉尔夫与梅吉的亲密让玛丽·卡森心怀妒忌,玛丽·卡森在死后以1300万英镑的家产作为诱饵,使拉尔夫处于选择事业和爱情的矛盾境地,终于红衣主教的梦想压倒了一切,张建明在《听,荆棘鸟在歌唱——论<荆棘鸟>的爱情悲剧》中写到“梅吉成为了拉尔夫抱负的鞋跟下被碾碎的玫瑰。”而正是这1300万英镑的遗产,让我们体会到亚里士多德《诗学》第11章中提到的关于情节的另一个成分:“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我们都以为拉尔夫教父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怎么会去跟着克利里这可怜的一大家子抢夺财产呢,怎么舍得跟他的梅吉分开呢?!可是事实就是拉尔夫是一个为了追求自己权利和名誉可以舍下一切的人,这也正符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主角选择的模式。正如张燕在《<荆棘鸟>中拉尔夫的审美形象与悲剧命运》中所提到的“一方面拉尔夫的性格中表现出善、美、真、崇高,而另一方面表现为恶、丑、伪、鄙俗。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中,都存在着精神欲求和物质欲求,这两种欲求,形成人的内心世界的两种内在驱动力,推动着人的性格发展。”拉尔夫希望梅吉把自己忘掉:“我希望你把我忘掉,希望你在自己周围的世界多看看,找一个好男人,嫁给他,得到你如饥似渴地想得到的孩子。你是个天生的母亲。你千万不要苦苦恋着我,这是不对的。我永远不会离开教会。为了你的缘故,我要对你完全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不想离开教会,因为我对你的爱和一个丈夫将给予你的爱是不一样的,你明白么?忘掉我,梅吉?”
2.爱情战胜权利和上帝——一名男人
拉尔夫是爱梅吉的。从最早期他们同去参加一个舞会,为了不让其他女士过多地注意到梅吉。拉尔夫刻意地回避梅吉,并且与所有的女士都跳舞,这让梅吉可不太好受。还有在梅吉的爸爸帕迪被烧死以及一个哥哥被野猪袭击而亡的时候,拉尔夫匆忙赶回德罗海达“只是为了知道梅吉在哪里”,拉尔夫想确定梅吉在经历了爸爸哥哥相继去世之后是否安然无恙,以至于他都忘记了自己在飞机着陆时肋骨下所受的伤。
拉尔夫是爱着梅吉的。在梅吉生下朱丝婷时,孩子的亲生父亲卢克都没有来,但是拉尔夫来了,来看他深爱的梅吉。当梅吉决定离开卢克之前到海滨小岛度假时,她心爱的拉尔夫又一次出现在她的面前,这一次,拉尔夫终于能够面对他的梅吉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女性不再是那个小女孩了,拉尔夫发现原来自己才是两个人中不成熟的那一个。第一次,他敢于面对自己,也是第一次,他不是以“创造者”或神父的身份,而是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平等地看待梅吉,两个人终于在相互理解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达到了理想的关系。“时间不再以时、分、秒来计算了,而是开始从他的身边漂流过去,直到它变得毫无意义,天地间只剩下了一种比真正的时间更为真实的深沉的尺度……她是他垮台的根源,是他的玫瑰花,是他的创造物。这是一场梦,他情愿永远不从这梦境中醒过来,只要他是个男人,具有一个男人的身体,就情愿永远也不醒过来。”
四.结语
《荆棘鸟》这部小说,是澳大利亚当代知名女作者考琳·麦卡洛结合自身经历耗时4年完成的一篇宏伟巨作。但是大家对这部小说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畅销书和一些主题、人物分析的理解上,鲜有研究者结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一些悲剧理论来分析人物以及情节的设置。本文作者力图在论文中分析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荆棘鸟》中的体现,主要从两个主人公梅吉和拉尔夫出发,根据不同时期他们经历的不同事情,由此引发的一些改变,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现代文学中依旧是可以广泛应用的。
总之,从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与我们普通人一样的会犯错但是品格端正的——“比好人坏比一般人好一点的人”——他们所经历的事,犯的错所导致他们遭受的厄运,在怜悯的同时让我们恐惧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的悲剧理论中悲剧带来的怜悯和恐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年。
2.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曾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3. Colleen McCullough, The Thorn Birds,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 1977.
4.Mary Jean Demarr. Colleen McCullough: A Critical Companion. West port: A Critical Companion. Greenwood: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6
5. Ed. Dave Mote, “Colleen McCullough.” Contemporary Popular Writers 5 (1997):24.
6. 珊丹:《<荆棘鸟>中女性意识研究》,内蒙古大学,外国语言学及 应用语言学,2006年。
7. 黄伟珍:《<荆棘鸟>中玛丽·卡森形象的女性主义分析》,《作家》 2009年第4期。
8. 高原:《探索<荆棘鸟>中象征手法》,《作家》2009年12期。
9. 张建明:《听,荆棘鸟在歌唱——论<荆棘鸟>的爱情悲剧》,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
10. 张燕:《<荆棘鸟>中拉尔夫的审美形象与悲剧命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7卷第1期。
(郑洋,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教部教师,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