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宗元的“天人观”

2014-04-29 00:44王雪梅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关键词:自然

摘 要: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柳宗元有着独特的贡献,尤其是他的“天人观”,从全新的角度,把天灾、人祸、国亡的关系进行论述,引导人们重新思考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关系,在启迪心智方面发挥着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天人观;自然;唯物

作者简介:王雪梅,文学硕士,贵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1

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命题。天在先秦历史观中指至高无上的神,是主宰一切的神,大至朝廷兴亡,人间治乱,小到人的祸福寿天,都是“天命”决定的。这一观点在先秦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表现,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贵族特权。如《国语》中大量宣扬了“天神主宰一切”“天人感应”“受命于天”等神权观。柳宗元认为“其说多诬淫”“好怪而妄言”,并在其《非国语》一书中用67篇短论,反复阐明了天命论的虚假,指出“天诛、天罚”都是无稽之谈,对国语所宣扬的有神论观点做了系统性的驳斥。

例如,《国语·周语》篇中说,周幽王二年,西周山川出现地震,周史官伯阳父认为这是“天地之气,失其序”,其结果就是“国必亡”,断定这是周朝要灭亡的预兆。柳宗元在《非国语·山川震》中指出,山川是“天地之构”,它们“自峙自流”“自崩自缺”都是自然现象,与人的祸福、国家的兴亡根本没有必然联系。他认为周的灭亡,主要是由于政治腐败,管理不善造成的,是“人的事”,而不是“天地的事”。柳宗元以自然物质的自我运动来解释地震现象,以此来否定天主宰人事的论调,从全新的角度,把天灾、人祸、国亡的关系进行论述,启迪人们重新思考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关系,这种唯物论观,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严禁百姓“犯上作乱”,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常用“天命论”来麻痹百姓。《国语·晋语》记载:宋人杀死国君宋昭公,晋国赵宣子要求盟国晋灵公出兵伐宋,不然,晋国必遭天谴。国语作者认为弑君是大逆不道,应当受到惩罚。柳宗元针对此给予尖锐的驳斥,在《非国语·伐宋》中,用历史上许多事实来揭露“天命论”的错误,指出天不懂好恶,更不可能惩罚,如果有,那么为什么古代那些杀人最多的人不仅长寿,而且还逍遥自在呢?这证明天并不能维护公理,否定天的主宰。

柳宗元对《国语》中这类观点的批判很多,占篇幅的二分之三,表现来对前人大胆质疑的批判精神,和对国家民族高度的责任感。

柳宗元否定“天命论”,用唯物观点来解释“天人关系”的思想在《天说》中也有明确阐述:“天地,大果苽也;元气,大痈痔也……”意思是说,天地、元气、阴阳,是同果木一样的东西,是自然之物,是无意识的,都不能赏功伐祸,更不能主宰人的行为。他指出,人们希望天能赏功伐祸,有来冤屈就怨天怨地,希望天能拯救他们的这一观念是大错特错的,不能寄希望于天,而要寄希望于人。肯定了天是物質的,地是物质的,表现出朴素的唯物宇宙观。

柳宗元对天命论的揭露和批判,在《天对》中表现得罪彻底、最坚决,这是对屈原《天问》的回答。《天问》是屈原在流放生涯中思考的总结。诗人对宇宙、自然、历史等大胆提出怀疑和质问。他“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锁未,放眼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摩罗诗力说》)从未有人对此进行过回答,也不知怎样回答。柳宗元从无神论角度,广泛探索和研究了宇宙自然的种种现象,针对屈原的天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回答,是柳宗元唯物观的具体体现。《天问》《天对》被誉为我国哲学和文学史上的姊妹篇。

屈原问“天命反侧,何伐何佑?”意思是:天反复无常,凭什么施于惩罚和凭什么施于保佑?柳宗元答“天邈以蒙,人公以离;胡克合厥道,而诘彼无道?”意思是说,天高高在上,昏昧无知,人渺小而与天无关;怎么能用人事附会天道,去责问上天赏罚不当呢?

关于王朝的更迭,屈原问“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柳宗元答“天集厥命,惟德受之;胤怠以弃,天又佑之!”明确指出来得天下和失天下都决定于人是否有好德行,是否有治理天下的才能,而绝对不是由上天来决定的。

对所谓神仙长生不老问题,屈原问“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柳宗元答“仙者幽幽,寿焉熟慕!短长不齐,咸各有止。胡纷毕漫汗,而僭谓不死!”尖锐地批评仙人不死的骗人说教,这在炼丹求仙等迷信活动盛行的中唐时代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总之,柳宗元在《天对》中对作为自然物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唯物主义的阐述,明确提出了大自然的构造和人类社会不受天神主宰的观点,否定来天神的存在,较全面地彻底揭穿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的神秘和敬畏,为“天人关系”的探索开辟了一条科学认识的道路,给后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提供了借鉴。

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主要成型与他贬官永州期间。永州生活,使柳宗元广泛接触普通百姓,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对许多传统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对固有的权威提出了挑战,表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

参考文献:

[1]《国语》.岳麓出版社,2005

[2]《楚辞》.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3]《柳宗元作品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