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体验·创造

2014-04-29 01:21左孋萍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活素材

左孋萍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强调让幼儿的视觉和情感获得满足、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是培养感知、体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小班陶艺活动中,体验与感知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感知与体验就没有创造。通过感知、体验,幼儿获得有关表现对象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当然,离开了创造的感知、体验也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关键词:生活素材;视觉体验;陶艺活动

有人把感知、体验与创造的关系比作根和苗的关系,厚积而薄发,苗的茁壮成长来源于根的粗壮结实。这是非常确切的。教师应积极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幼儿做好陶艺活动的准备工作,让幼儿产生玩陶的渴望,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可能性”。

一、挖掘生活素材,确立陶艺内容

幼儿园陶艺主题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以科学的儿童发展理论为依据。三岁是孩子跨入幼儿发展期的第一阶段,这时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进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喜欢以形象来概括、类化理解事物和认识事物。从身体发展看,他们的手眼协调性还未发展到随心所欲的阶段。因此,小班陶艺教育活动的内容素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挖掘:(1)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实践事例中取材;(2)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材;(3)从幼儿社会生活的常见现象中挑材。

二、创设环境氛围,提供视觉体验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是语言表征、情节表征、动作表征的源泉。”所以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三岁幼儿而言,陶艺,绝不是你教我学的接受过程,而是建立在丰富多样的感知、体验活动上。

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幼儿,野外活动少,接触的自然物少,缺乏对需要表现物的感知,经常因为表现不出物体受挫而不愿意玩,如毛毛虫、小船、小兔是孩子平时接触不到或不多见的。这时,教师应热情支持、鼓励幼儿与环境互动,和父母一起查找有关图片,带孩子寻找毛毛虫、观察各种材料做的小船模型、提供真的小兔。因此,在“有趣的脸”的陶艺活动中,幼儿都兴奋地提出:“老师,我想做一张爸爸那样的脸。”“我要做有漂亮长头发的脸。”“老师,我要多一点泥,我要做一张那么大的脸!”……

三、开展主题活动,培植创造素质

孩子生活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他们玩陶的情绪、态度,甚至个性的张扬。在3岁幼儿的思维中,尽管语言调节占据重要地位,但仍然离不开动作行为,离不开具体事物。因此主题活动中,丰富的动作参与的体验活动为幼儿玩陶提供了感性经验、创造的“可能性”。如毛毛虫是小班孩子喜欢的昆虫之一。掌握小班幼儿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在孩子了解了一些毛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后,可引导他们进行故事表演《快乐的毛毛虫》,学毛毛虫怎么大口吃东西,再现它蜕变成蝴蝶的过程。体育游戏《毛毛虫走来了》,更是让孩子百玩不厌。老师扮演头,孩子们扮演身体,你一群我一伙学着毛毛虫怎么爬——左右摇摆,晃晃悠悠从远至近。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幼儿知道了毛毛虫是大头小身体,身体有环节,长着无数脚……于是,在随后的陶艺活动里,幼儿以他们独特的思维创作出了一条条憨态可掬的毛毛虫。你瞧,有的正昂首挺胸在观望四周,有的蔫头耷脑无精打采,有的则歪着大脑袋在思考躲避敌人的办法……

四、提供辅助材料,拓展创造空间

有人说,让幼儿一只手承接生活的原汁,另一只手紧握创造的火把,这时幼儿体验到了对知识的向往,体验到了生活、知识的力量。也就是说,引导幼儿积极体验的同时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探索、创造。开展陶艺活动除了通过视、听、感等多层次的体验来萌发小班幼儿创造的激情,还可以根据幼儿生活空间提供丰富、有意义的辅助材料。因此,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助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陶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动机,拓宽幼儿再现经验的空间,萌发幼儿创造的火花。实践证明:多种材料的合理收集与有效运用,直接影响了小班幼儿陶艺活动的质的提高。

五、寓“陶艺”于游戏,激发创造灵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感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游戏作为幼儿理解生活、表现生活、走进生活的重要手段,它促进幼儿在面对压力时情感的健康发展,是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使孩子自由驰骋于想象与现实之间,充分展示自我与个性。开展以游戏为主的陶艺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中自发地产生“想玩陶”的愿望,绽放出创造的火花。所以,小班幼儿的陶艺教育应定位于“玩陶”“陶艺游戏”。幼儿园的游戏种类丰富多样,涉及每个活动领域。

研究证明:三岁阶段的孩子灵感思维主要出现在他们的游戏中。小班陶艺教育和游戏的巧妙结合使陶艺对幼儿充满了诱惑,幼儿泥塑的灵感被激发了出来,这时的陶艺已不再是“教陶艺的教育”而是“陶艺以外的教育”。“奇特的我”是抽象的词语,对小班幼儿而言,对这一词语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时可利用游戏和形象的教具,诱导幼儿在建立丰富的脸部表象基础上进行五官的夸张变形。如活动一开始,给幼儿提供各种凹凸镜子,和幼儿一起玩《变脸》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变形后的各种怪脸。看到自己在镜子里的怪模怪样,大家都哈哈大笑,连说:“真好玩!”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的笑脸。“小朋友,你们看看xxx小朋友脸上有什么表情?你什么时候也会笑?你是怎么笑的?眼睛变成什么样了?……”孩子们兴奋极了,抿嘴笑、裂嘴笑、捧腹笑,千姿百态,创造的火花在这儿闪烁着。

陶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可以从幼儿园开始进行,从小班幼儿的体验活动着手。相信,“根”的扎实必定会换来“树苗”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张静虚,阮志孝.发展幼儿思维的奥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07:74.

(作者單位 江苏省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生活素材
如何开展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研究
浅析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浅谈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
依托生活情境 提升数学感悟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言行一致
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
“蹲下来”设计数学课堂
巧用生活素材 优化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