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华
摘 要:小学品德是一门综合课程,要求执教者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大打折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捕捉稍纵即逝的课堂生成,讓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获得直接的体验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关键词:发展;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一、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品德、劳动、社会和科学教育,涉及学生生活的很多方面。教材的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典型的事例、题材。然而品德学科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课本再优秀,也不能穷尽整个生活,很难顾及到儿童的个性、生活环境的差异。我们只有开放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我们应该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架,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观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访问,到社会上去调查了解。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生活、社会开放。例如:孩子们学习了乘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者让座的社会公德,可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想想感受,听听评价,学生就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中、人们的积极评价中加深认识,建构起自己内心正确的道德标准。
二、捕捉生成,促进互动,形成教学内容的“扩充”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使课堂充满了惊喜和活力,“扩充”了教学内容。
有位教师在教学“诚实是金”时,听了《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后,学生都在互相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时,一个男生的声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太诚实也不好。”这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现实当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将是空白的。于是,老师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学生说有一次他和表弟一起拿了妈妈五元钱,后来他老实交代了,被妈妈骂了一顿,表弟不敢说逃过了“一劫”。这时,老师趁机组织展开了一场辩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找准基点,实施品德学科与小学语文的链接与优化整合
语文与品德有些课程内容很接近,如果进行链接和优化整合教学不但可以省时,还能收效更大。如品社教材五年级下册安排了《西部大开发》,让学生了解西部地区,认识西部开发的重要性。同册语文第一单元以“走进祖国西部”为专题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西部的建设与发展、文化与风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开发建设西部的情感。我尝试把两者的教学内容进行链接与整合,利用语文中的教学资源为品社服务,又通过品社中的知识来丰富语文课堂,使课堂焕发出靓丽的光彩。教材中类似的有整合点的课程还有不少,我们可以深入探究。
四、利用别有洞天的现代化教学资源,使品德课堂声情并茂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品德课堂呈现入情入境的电教媒体视听画面,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将材料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拓展了空间,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要根据品德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
五、培养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让课堂火、活、热
新课程改革下的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教材往往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课本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课堂才能活力四射。搜集、整理、交流资料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习惯,提高资料整理的能力,关注资料交流的互动,这不仅仅是品德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发展的社会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迫切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此项能力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纵观品德课程,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需要我们借助各种手段和渠道为孩子们铺设一条条明辨是非、洒满真善美的通道,飞往广阔的生活空间,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和灿烂,让他们美好的德性在生活中萌芽、发展,在人群间飞扬!
(作者单位 浙江省龙泉市西新小学)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