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峰 杜新颖
【摘 要】目的: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性质和特征,探讨预防措施。方法:描述性分析这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资料。结论:加强从业人员及大众卫生知识培训与销售店的卫生监督,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87-01
1 流行病学调查:
2013年7月26日8時30分,疾控中心接卫生局电话,县医院报告有5个食物中毒住院病例,立即组织食物中毒调查小组前往县医院进行调查。经调查任显军等住院5人是选营乡松木沟的一家人,(家长任显军,41岁;妻子隋淑琴,42岁;长女任静,17岁;次女任畅,5岁;长子任成茁,3岁)于7月25日18时许,在村小卖铺购买真空包装完好扒鸡一只,后回家立即开封食用,其他食物还有炒芹菜、咸菜和新蒸的米饭,共同就餐有6人,其中1人(任显军的同村亲属),因不吃肉而未食用扒鸡未发病,其他5人均食用了扒鸡,于20:30时起陆续出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不适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反复呕吐并伴有腹痛等症状。
2 临床表现:
5人症状均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体温正常。腹泻5-7次,为稀便,临床诊断为食物引起中毒反应,进行了补液治疗,未用抗生素,次日有明显好转。
3 实验室检测:
3.1标本种类 共采样 10份,其中患者呕吐物2份,患者大便3份,留样食品4份(芹菜、咸菜、米饭、扒鸡),操作台面1份。
3.2 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在剩余样品扒鸡、患者的粪便、患者呕吐物中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4 结论:
根据流行病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判定此次事件是由于食用了被污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扒鸡所造成的食物性中毒。
5 分析
由于患者是买完包装完好的扒鸡后回家立即开封食用,这就说明了扒鸡是在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受到污染,在保存时常温保存,扒鸡又是很好的培养基,当时夏季温度较高,正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因此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极易增值并产毒。
6 措施:
6.1 加强对食品加工、零售行业的卫生监测、监督和管理
6.2 加强对从业人员卫生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
6.3 进行大众宣传教育,让普通消费者了解食品卫生基础知识,提高公民卫生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工作。
6.4 建议工商局对全县流通领域熟肉制品进行全面督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防止食物中毒发生。
参考文献
[1] 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2] GB4789.1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