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4-04-29 13:46杨海春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题目习惯小学生

杨海春

课改后的数学教材改变了过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情况,大量的图片出现在教材中。但是图片不只是简单的插图性质,而是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在其中,数学阅读能力差的孩子,看起数学书来相当吃力,甚至根本看不懂。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在经过语文学科训练后,对直观有条理的文字,也就是文本阅读有一定理解分析能力,而缺乏数学学科对文字、符号、图、表等信息进行处理后应有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一年级第一课:“数一数”。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上的素材图时,从实际校园生活入手,有跳绳的,有踢球的,描述转而提升为有几个跳绳的,有几个踢球……,从而在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步渗透数的知识和数感。

二、明确内容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就体现在是否有目的的阅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

1. 自觉阅读的习惯。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引导产生质疑,进而猜测,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較。让数学阅读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动笔开始解答问题,而是自觉地静下心来阅读:在大脑里理解、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后,才开始解答问题。

2. 仔细阅读的习惯。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时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不能理解深刻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仔细思考问题,养成仔细阅读,“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在图形的认识理解中也同样需要仔细。

3. 整体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完整性是学生是否能有效综合信息得出正确分析理解的前提,只读到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出现不应该的理解性错误,这是不良阅读习惯造成的。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正确阅读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识字量越来越多、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他们的阅读学习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我把阅读方法进行了归纳,觉得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

1. 用口自然阅读。用口大声朗读或默读是良好的阅读方法,特别是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动手操作阅读。一是圈画。阅读符号有现成的,也可以自己创编,只要记住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即可,用这种圈点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可以达到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心中有数。

二是操作。数学的动手实践,就是通过剪、拼、折、量、摆等感悟和理解新知。

三是演练。边读边演,进行演算验证,也能直观观察;读后练习,悟出规律,找出不足,内化反思;寻求效果。

3. 动脑思考阅读。阅读中必有思考,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最好是有阅读思考题,特别对重点难点内容要求学生反复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其来龙去脉,理解其算理,形成自己的见解。

4. 理解性阅读。数学语言简练、严谨、抽象。学习定义、性质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圈圈点点,相互研究来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 把握题意、题目要求、重点词语及细节变化。数学教学中,练习题的题目要求是很重要的,必须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费时不多,但收效颇大。

2. 学会在阅读中质疑。”以“读”质疑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或者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的语言简练、严谨,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3.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因题目不同而有别,可以是同类题的比较,也可以是知识前后联系的比较;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

总之,重视数学阅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猜你喜欢
题目习惯小学生
上课好习惯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是小学生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